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论文

中国真人秀节目“模式引进”热潮研究

内容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问题的提出第12页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析第12-14页
        一、电视真人秀第12-13页
        二、电视节目模式第13-14页
        三、模式引进第14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14-21页
        一、电视真人秀的研究综述第14-17页
        二、电视节目模式的研究综述第17-19页
        三、国内电视真人秀模式引进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1-23页
第二章 历史脉络:中国电视真人秀“模式引进”的衍变之路第23-32页
    第一节 滥觞:以“歧路”为开端第23-25页
        一、《生存大挑战》、《完美假期》等:“模式”借鉴初见端倪第23-24页
        二、受阻的“山寨”之路第24-25页
    第二节 在弯路上痛并快乐地前行第25-28页
        一、《超级女声》——真正意义上对“模式”的模仿克隆第25-26页
        二、《非诚勿扰》的爆红与受挫:敲响版权意识的警钟第26-27页
        三、喜忧参半的山寨路子第27-28页
    第三节 模式引进的新篇章:告别山寨、抄袭,进入正版时代第28-29页
        一、难以茁壮的萌芽第28页
        二、未成就大气候的几度尝试第28-29页
        三、《中国达人秀》:模式正版引进的一次突破第29页
    第四节 模式正版引进的鼎盛期第29-30页
        一、国内真人秀节目的逆袭之年第29-30页
        二、模式正版引进的“井喷”第30页
    第五节 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海外模式的引进与本土化——《中国好声音》个案解读第32-46页
    第一节 典型文本的选取依据第32-33页
        一、选取《中国好声音》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依据第32-33页
        二、对《The Voice》模式中美两版进行比较分析的原因第33页
    第二节 《The Voice》模式落地中美两国后的差异细读第33-41页
        一、播出时间比较第33-34页
        二、赛制的设置第34-36页
        三、导师与选手的挑选第36-37页
        四、内容编排及叙事手法第37-39页
        五、多媒体营销渠道第39-41页
    第三节 从中美版本比较看如何“因地制宜”第41-46页
        一、文化传统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区别第41-43页
        二、不同的审美欣赏习惯第43-44页
        三、两种意识形态下的传播体制第44页
        四、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成败得失——国内话题引进节目的横向比较第46-60页
    第一节 典型案例比较分析第46-57页
        一、《中国梦之声》:大打“正版引进”牌却高开低走第46-50页
        二、《中国星跳跃》:明星跳水类真人秀节目虎头蛇尾落入困境第50-52页
        三、《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另辟新路漂亮“翻身”第52-57页
    第二节 得失经验带来的启示第57-60页
        一、挑“对”模式,起跑线上先人一步第57-58页
        二、用心做好本土化,保证节目高水准第58-59页
        三、善用营销,保持节目正面性,持续传递正能量第59-60页
第五章 热潮背后——文化视角下的讨论与反思第60-79页
    第一节 传媒与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审思第60-71页
        一、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理论背景第60-62页
        二、对“洋模式”版权引进热潮形成原因的再解读第62-65页
        三、热潮背后的反思与探讨第65-71页
    第二节 大批而来的“洋模式”:机遇还是威胁?——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第71-79页
        一、关于文化全球化第71-73页
        二、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辩证思考:威胁与机遇并存第73-75页
        三、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视角再看模式的“落地”问题第75-79页
结语第79-82页
参考文献第82-87页
后记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发展趋势研究
下一篇:基于激光测距仪的移动机器人SLAM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