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环境振动下工程结构模态辨识方法改进与软件系统研发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概述第10页
    1.2 模态分析第10页
    1.3 环境激励和人工激励第10-11页
    1.4 模态参数识别主要方法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1-14页
        1.4.1 时间序列法第11页
        1.4.2 NExT 法第11-12页
        1.4.3 ITD 法第12页
        1.4.4 随机子空间法(SSI)第12-13页
        1.4.5 特征系统实现算法(ERA)第13页
        1.4.6 经验模态分解法(EMD)第13页
        1.4.7 最小二乘复指数法(LSCE)第13页
        1.4.8 HHT 法第13-14页
    1.5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第14-16页
2 基于改进 EMD 分解的模态参数辨识法第16-48页
    2.1 引言第16-17页
    2.2 基础理论第17-19页
        2.2.1 解析信号第17-18页
        2.2.2 瞬时频率第18页
        2.2.3 本征模态函数第18-19页
    2.3 EMD 算法的基本原理第19-20页
    2.4 Hilbert 变换与模态参数辨识第20-22页
    2.5 EMD 方法的主要性质和问题第22-27页
        2.5.1 EMD 方法的主要性质第22-25页
        2.5.2 EMD 方法的主要问题第25-27页
    2.6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抑制端点效应的 EMD 方法第27-31页
        2.6.1 概述第27-30页
        2.6.2 数值仿真第30-31页
    2.7 基于 Hilbert 特性的 EMD 模态解混叠方法第31-39页
        2.7.1 模态混叠实例第31-34页
        2.7.2 基于 Hilbert 特性的 EMD 模态解混叠方法第34-39页
    2.8 基于四层钢框架实验的 HHT 法模态参数辨识第39-47页
        2.8.1 四层钢框架结构试验简介第39页
        2.8.2 框架结构试验模态参数辨识第39-47页
    2.9 小结第47-48页
3 基于改进 NExT 的模态参数辨识法第48-74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自然激励技术及其改进第48-50页
        3.2.1 NExT 法的基本原理第48-49页
        3.2.2 NExT 法的改进第49-50页
    3.3 模态参数的时域识别方法第50-61页
        3.3.1 ITD 法的基本理论第50-52页
        3.3.2 STD 法的基本理论第52-53页
        3.3.3 复指数法的基本理论第53-56页
        3.3.4 ARMA 时序法基本理论第56-59页
        3.3.5 ERA 法的基本理论第59-61页
    3.4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小震作用下结构模态参数辨识第61-70页
        3.4.1 振动台试验介绍第62-63页
        3.4.2 小震识别及其结果分析第63-70页
    3.5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大震作用下结构模态参数辨识第70-73页
    3.6 小结第73-74页
4 结构模态参数辨识软件系统的研发第74-96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软件系统的设计思想和主要任务第74-75页
        4.2.1 软件系统的设计思想第74页
        4.2.2 软件系统的主要任务第74-75页
    4.3 MATLAB 简介第75-76页
    4.4 可视化操作系统介绍第76-85页
        4.4.1 系统模块及流程介绍第76-77页
        4.4.2 系统启动界面第77页
        4.4.3 系统文件界面第77-79页
        4.4.4 几何数据界面第79页
        4.4.5 振动数据界面第79-82页
        4.4.6 处理分析界面第82-83页
        4.4.7 结果处理界面第83-85页
    4.5 软件系统数值验证第85-95页
        4.5.1 有限元模型及模态分析第85-89页
        4.5.2 有限元时程分析第89-90页
        4.5.3 基于软件系统的桥梁模态参数辨识第90-95页
    4.6 小结第95-96页
5 总结与前景展望第96-98页
    5.1 总结第96页
    5.2 前景展望第96-98页
致谢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6页
附录第106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渝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新村聚居点公共服务设施面积配置研究
下一篇:滇池流域典型城镇雨水径流特征及截流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