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运脾化浊汤合鼻负压置换治疗小儿全组鼻窦炎的临床观察
英文缩略表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 中医对鼻渊的认识及研究 | 第10-18页 |
1.1 鼻渊的概念 | 第10页 |
1.2 疾病起源 | 第10页 |
1.3 鼻与各脏腑经络的关系 | 第10-11页 |
1.4 古书医籍中对鼻渊的记载 | 第11-14页 |
1.5 现代医家对鼻渊的认识 | 第14-18页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鼻窦炎的认识 | 第18-19页 |
2.1 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 | 第19页 |
2.2 慢性鼻窦炎的西医治疗 | 第19页 |
3. 现代医学对儿童慢性鼻窦炎的认识 | 第19-21页 |
临床研究 | 第21-31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1-25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21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1-22页 |
1.3 临床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 | 第22-23页 |
1.4 纳入标准 | 第23页 |
1.5 排除标准 | 第23-24页 |
1.6 脱落及剔除标准 | 第24页 |
1.7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4-2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25页 |
2.2 药物来源及剂量 | 第25-26页 |
3. 观测项目和指标的数据收集 | 第26页 |
4. 统计学方法 | 第26页 |
5. 研究结果 | 第26-28页 |
5.1 治疗前两组的一般情况比较 | 第26-27页 |
5.2 两组患者治疗前病情分布情况比较 | 第27页 |
5.3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 第27-28页 |
6. 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6.1 治疗7天后两组间症状积分比较 | 第28页 |
6.2 治疗14天后两组间症状积分比较 | 第28-29页 |
6.3 观察组症状及体征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积分比较 | 第29页 |
6.4 对照组症状及体征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积分比较 | 第29-30页 |
6.5 治疗后两组患者整体疗效比较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37页 |
1. 选题依据 | 第31-32页 |
2. 病因病机分析 | 第32页 |
3. 方解分析 | 第32-33页 |
4. 自拟运脾化浊汤单味方药分析 | 第33-36页 |
4.1 薏苡仁 | 第33页 |
4.2 杏仁 | 第33-34页 |
4.3 白豆蔻 | 第34页 |
4.4 厚朴 | 第34页 |
4.5 通草 | 第34页 |
4.6 竹茹 | 第34页 |
4.7 泽泻 | 第34页 |
4.8 白术 | 第34-35页 |
4.9 茯苓 | 第35页 |
4.10 党参 | 第35页 |
4.11 辛夷 | 第35页 |
4.12 白芷 | 第35页 |
4.13 半夏 | 第35-36页 |
4.14 桔梗 | 第36页 |
4.15 甘草 | 第36页 |
5. 疗效性分析 | 第36-37页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3-45页 |
个人简历 | 第45-46页 |
附录 (实验记录表)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