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一、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1 机械压迫 | 第14-16页 |
1.2 交感神经刺激因素 | 第16-17页 |
1.3 体液因素 | 第17-18页 |
1.4 血管自身因素 | 第18-19页 |
二、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2.1 诊断标准 | 第19-20页 |
2.2 临床症状及体征 | 第20-21页 |
2.3 治疗方法 | 第21-24页 |
三、小结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实验观察 | 第26-36页 |
一、材料及方法 | 第26-27页 |
1.1 实验标本 | 第26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1.3 方法与步骤 | 第26-27页 |
1.4 观察指标 | 第27页 |
1.5 统计学方法 | 第27页 |
二、结果 | 第27-28页 |
2.1 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走行 | 第27页 |
2.2 各段椎动脉外径的情况 | 第27-28页 |
2.3 双侧颈六横突孔内径宽度及相应部位的成角 | 第28页 |
三、讨论 | 第28-31页 |
3.1 V1椎动脉的成角弯曲 | 第28-29页 |
3.2 颈六横突孔对椎动脉管径变化的影响 | 第29页 |
3.3 椎动脉周围的神经 | 第29-30页 |
3.4 椎动脉的血管变异 | 第30页 |
3.5 第六颈椎横突与供血穴的关系 | 第30-31页 |
四、小结 | 第31-32页 |
附图 | 第32-36页 |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 | 第36-55页 |
一、资料来源及方法 | 第36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36页 |
1.2 一般资料 | 第36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36页 |
三、实验病例标准 | 第36-37页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第36页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6-37页 |
3.3 病例脱落标准 | 第37页 |
3.4 病例剔除标准 | 第37页 |
四、研究方案 | 第37-40页 |
4.1 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37-38页 |
4.2 分组与对照 | 第38页 |
4.3 随机方法 | 第38页 |
4.4 治疗方案 | 第38-39页 |
4.5 随访复检 | 第39-40页 |
五、评价指标 | 第40页 |
六、疗效评价标准 | 第40页 |
七、统计学分析 | 第40页 |
八、技术路线 | 第40-42页 |
九、结果 | 第42-48页 |
9.1 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 | 第42-44页 |
9.2 两组治疗前后检查结果对比 | 第44-46页 |
9.3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 第46-48页 |
十、讨论 | 第48-55页 |
10.1 立题依据 | 第48-49页 |
10.2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与体征 | 第49-50页 |
10.3 椎动脉狭窄情况的讨论 | 第50-51页 |
10.4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 | 第51-53页 |
10.5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图 | 第62-65页 |
附:症状与功能评估表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史 | 第68-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