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问题及内容 | 第12-13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3 研究创新 | 第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4.1 民族社区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2 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3 研究评述 | 第19-21页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8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1-22页 |
2.1.2 共生理论 | 第22-23页 |
2.1.3 生态位理论 | 第23-24页 |
2.2 相关概念 | 第24-28页 |
2.2.1 社区及民族社区的概念 | 第24-25页 |
2.2.2 机制及共生机制的概念 | 第25页 |
2.2.3 千户苗寨旅游利益相关者 | 第25-28页 |
3 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分析 | 第28-41页 |
3.1 问卷设计 | 第29页 |
3.2 数据可信度分析 | 第29-30页 |
3.3 千户苗寨旅游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分析 | 第30-38页 |
3.3.1 社区居民利益诉求实证分析 | 第30-33页 |
3.3.2 当地政府利益诉求实证分析 | 第33-34页 |
3.3.3 旅游企业利益诉求实证分析 | 第34-35页 |
3.3.4 游客利益诉求实证分析 | 第35-38页 |
3.4 千户苗寨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实证分析结论 | 第38-41页 |
4 西江千户苗寨利益相关者共生关系分析 | 第41-45页 |
4.1 千户苗寨利益相关者现有共生模式分析 | 第41-42页 |
4.2 千户苗寨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矛盾点 | 第42-44页 |
4.2.1 当地政府与社区居民的矛盾 | 第42页 |
4.2.2 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的矛盾 | 第42-43页 |
4.2.3 社区居民与游客之间的矛盾 | 第43页 |
4.2.4 当地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矛盾 | 第43页 |
4.2.5 游客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矛盾 | 第43页 |
4.2.6 游客与当地政府之间的矛盾 | 第43-44页 |
4.3 千户苗寨利益相关者共生条件分析 | 第44-45页 |
4.3.1 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利益共同点 | 第44页 |
4.3.2 共生单元拥有相同的共生界面 | 第44页 |
4.3.3 共生单元通过共生界面进行交换 | 第44-45页 |
5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的构建 | 第45-53页 |
5.1 千户苗寨主要利益相关者生态位的界定 | 第45-46页 |
5.1.1 社区居民——参与者与受益者 | 第45-46页 |
5.1.2 当地政府——宏观调控者 | 第46页 |
5.1.3 旅游企业——开发者和经营者 | 第46页 |
5.1.4 游客——体验者 | 第46页 |
5.2 千户苗寨利益相关者共生模式 | 第46-48页 |
5.3 千户苗寨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 | 第48-53页 |
5.3.1 利益分配机制 | 第49-50页 |
5.3.2 利益协调机制 | 第50-51页 |
5.3.3 利益补偿机制 | 第51页 |
5.3.4 利益表达机制 | 第51-52页 |
5.3.5 利益保障机制 | 第52-53页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 | 第53-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1:千户苗寨居民调查问卷 | 第59-60页 |
附录 2:千户苗寨政府调查问卷 | 第60-61页 |
附录 3:千户苗寨旅游企业调查问卷 | 第61-62页 |
附录 4:千户苗寨游客调查问卷 | 第62-63页 |
附录 5: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