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 研究缘由和选题意义 | 第10-14页 |
1. 研究缘由 | 第10-12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 概念界定 | 第17-22页 |
1. 新型农村社区的含义 | 第17-19页 |
2. 党建综合服务体的概念和特点 | 第19-22页 |
一、新型农村社区党建综合服务体建设的提出 | 第22-34页 |
(一) 新型农村社区党建综合服务体建设提出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1. 践行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 | 第22-23页 |
2.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 | 第23页 |
3.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客观要求 | 第23-24页 |
(二) 新型农村社区党建综合服务体建设提出的现实背景 | 第24-26页 |
1.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展开 | 第24-25页 |
2. “创先争优”活动的继续推进 | 第25-26页 |
(三) 新型农村社区党建综合服务体建设提出的过程 | 第26-30页 |
1. 城市社区党建新模式探索的经验借鉴 | 第26-27页 |
2. 新型农村社区党建综合服务体提出的阶段 | 第27-30页 |
(四) 新型农村社区党建综合服务体建设的实践条件 | 第30-34页 |
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党建综合服务体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 | 第30-31页 |
2. 公共资源下沉到农村社区为党建综合服务体建设奠定了基础 | 第31-32页 |
3. 新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为党建综合服务体建设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 第32-34页 |
二、新型农村社区党建综合服务体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34-40页 |
(一) 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战略举措 | 第34-36页 |
(二) 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 | 第36-37页 |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推力 | 第37-40页 |
三、新型农村社区党建综合服务体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40-52页 |
(一) 农村社区党建综合服务体的现状 | 第40-46页 |
1. 党建综合服务体工作服务的总体评价 | 第40-41页 |
2. 党建综合服务体建设的具体现状 | 第41-46页 |
(二) 新型农村社区党建综合服务体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46-52页 |
1. 党组织职能转换不到位 | 第46-47页 |
2. 党组织的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 第47-48页 |
3. 党员管理教育不力 | 第48-49页 |
4. 社区居民参与度有待提高 | 第49-50页 |
5. 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 第50-51页 |
6. 经费相对匮乏 | 第51-52页 |
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党建综合服务体建设的对策思考 | 第52-60页 |
(一) 增加新型农村社区党建综合服务体建设的投入,建立多元投资机制 | 第52-54页 |
1. 增加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 | 第52-53页 |
2. 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 | 第53-54页 |
(二) 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完善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机制 | 第54-56页 |
1. 加强对社区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 | 第54-55页 |
2. 加强管理,增强群众评议监督力度 | 第55-56页 |
3. 扩大社区党建综合服务体工作者的来源,促进队伍结构优化 | 第56页 |
(三) 实现社区党组织的职能转换,落实工作责任制 | 第56-57页 |
(四) 完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立需求驱动机制 | 第57-58页 |
(五) 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形成居民参与机制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