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13-23页 |
1.1 去机构化运动以及社区精神服务模式介绍 | 第13-15页 |
1.1.1 去机构化运动 | 第13-14页 |
1.1.2 社区精神服务模式 | 第14-15页 |
1.2 主动性社区治疗的特点,研究进展及全球应用 | 第15-18页 |
1.2.1 主动性社区治疗的概念和特点 | 第16页 |
1.2.2 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的研究进展和全球应用 | 第16-18页 |
1.3 在我国试点基于家庭的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的必要性 | 第18-23页 |
1.3.1 在我国试点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的必要性 | 第18-21页 |
1.3.2 基于家庭的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的选择 | 第21-23页 |
2 研究一: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对于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适用性研究 | 第23-37页 |
2.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第23页 |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3-29页 |
2.2.1 研究时间与场所 | 第23页 |
2.2.2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2.2.3 干预方法 | 第24-26页 |
2.2.4 研究指标与评估工具 | 第26-28页 |
2.2.5 统计方法 | 第28-29页 |
2.3 研究结果 | 第29-37页 |
2.3.1 ACT项目保真度测量 | 第29-30页 |
2.3.2 人口学资料比较 | 第30-32页 |
2.3.3 基线数据比较 | 第32-33页 |
2.3.4 干预后住院天数,复发天数和再就业天数的结果比较 | 第33页 |
2.3.5 干预后各量表/问卷评估和指标比较 | 第33-36页 |
2.3.6 家属教育小组参与情况及访谈结果 | 第36-37页 |
3. 研究二:基于家庭的ACT模式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 第37-47页 |
3.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第37页 |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37-43页 |
3.2.1 研究时间与场所 | 第37页 |
3.2.2 研究对象 | 第37-38页 |
3.2.3 干预方法 | 第38-39页 |
3.2.3.1 基于家庭的ACT干预服务 | 第38-39页 |
3.2.3.2 标准的社区精神服务:同预实验 | 第39页 |
3.2.4 研究指标与评估工具 | 第39-41页 |
3.2.5 统计方法 | 第41-43页 |
3.3 结果 | 第43-47页 |
3.3.1 人口学资料比较 | 第43页 |
3.3.2 基线数据比较 | 第43-44页 |
3.3.3 干预6个月后住院天数,复发天数和再就业天数的比较 | 第44-45页 |
3.3.4 干预3,6个月后各量表/问卷评估和指标比较 | 第45-47页 |
4 讨论 | 第47-56页 |
4.1 基于家庭的ACT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及保真度 | 第47-51页 |
4.1.1 ACT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及保真度 | 第47-49页 |
4.1.2 基于家庭的ACT模式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及与其它模式的互补 | 第49-51页 |
4.2 基于家庭的ACT模式对严重功能损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效果 | 第51-56页 |
4.2.1 ACT干预对住院天数、复发天数及再就业天数方面的效果 | 第51-53页 |
4.2.2 ACT干预对患者疾病症状以及社会功能方面的效果 | 第53-54页 |
4.2.3 基于家庭的ACT模式对于家属及家庭模式的影响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综述 | 第63-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 | 第78-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