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电池管理系统主要研究方向 | 第14-16页 |
1.2.2 电池管理系统软件 | 第16-17页 |
1.2.3 电池管理系统介绍 | 第17-18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18-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锂离子电池研究 | 第20-36页 |
2.1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20-22页 |
2.2 锂离子电池特性分析 | 第22-26页 |
2.2.1 电压特性 | 第22-23页 |
2.2.2 容量 | 第23页 |
2.2.3 荷电状态 SOC | 第23-24页 |
2.2.4 温度特性 | 第24-25页 |
2.2.5 充放电倍率 | 第25页 |
2.2.6 循环寿命 | 第25-26页 |
2.3 锂离子电池等效电路模型 | 第26-29页 |
2.3.1 Rint 等效电路模型 | 第26-27页 |
2.3.2 Thevenin 等效电路模型 | 第27页 |
2.3.3 PNGV 等效电路模型 | 第27-28页 |
2.3.4 GNL 等效电路模型 | 第28-29页 |
2.3.5 RC 等效电路模型 | 第29页 |
2.4 锂离子电池 RC 等效电路模型参数辨识 | 第29-33页 |
2.4.1 模型方程 | 第29-30页 |
2.4.2 模型参数辨识 | 第30-33页 |
2.5 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参数及数据格式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上位机系统软件μC/OS II 的移植 | 第36-46页 |
3.1 实时操作系统简介 | 第36-37页 |
3.2 μC/OS II 的原理和功能配置 | 第37-39页 |
3.3 μC/OS II 操作系统在 MC9S12XS256 上的移植 | 第39-45页 |
3.3.1 OS_CPU.H 的修改 | 第39-40页 |
3.3.2 OS_CPU_A.ASM 的修改 | 第40-43页 |
3.3.3 OS_CPU_C.C 的修改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电池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 第46-64页 |
4.1 电池管理系统概述 | 第46-49页 |
4.1.1 功能概述 | 第46-47页 |
4.1.2 软件总体结构 | 第47-49页 |
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49-54页 |
4.2.1 MC9S12XS256 功能简介及初始化 | 第49-50页 |
4.2.2 上位机系统任务划分和任务调度 | 第50-53页 |
4.2.3 上位机中断 | 第53-54页 |
4.3 上位机和下位机 CAN 通信设计 | 第54-59页 |
4.3.1 CAN 总线介绍 | 第54-56页 |
4.3.2 DeviceNet 协议 | 第56-57页 |
4.3.3 节点地址分配和报文组描述 | 第57-59页 |
4.4 下位机软件设计 | 第59-63页 |
4.4.1 MC9S08DZ60 简介及初始化 | 第59-60页 |
4.4.2 电压和温度采集 | 第60-62页 |
4.4.3 下位机中断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电池 SOC 算法研究 | 第64-72页 |
5.1 SOC 估算应用影响因素 | 第64-65页 |
5.2 主要 SOC 估算方法总结 | 第65-67页 |
5.2.1 开路电压法 | 第65页 |
5.2.2 安时积分法 | 第65-66页 |
5.2.3 人工神经网络法和模糊逻辑算法 | 第66页 |
5.2.4 拓展卡尔曼滤波法 | 第66-67页 |
5.3 本文所采用的 SOC 估算算法及其实现 | 第67-69页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全文总结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成果 | 第79-80页 |
附录 B 电池管理系统上位机原理图 | 第80-81页 |
附录 C 电池管理系统下位机原理图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