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梁素海藻类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 1.1 浮游藻类简介 | 第10-14页 |
| 1.1.1 浮游藻类的定义、分类 | 第10-11页 |
| 1.1.2 浮游藻类的特征 | 第11页 |
| 1.1.3 浮游藻类与水体富营养化 | 第11-12页 |
| 1.1.4 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第12-13页 |
| 1.1.5 藻类对水环境的危害 | 第13-14页 |
| 1.2 水体富营养状态的评价方法 | 第14-18页 |
| 1.2.1 参数法 | 第15页 |
| 1.2.2 特征法评价指标 | 第15页 |
| 1.2.3 浮游藻类评价水体富营养状态的评价方法 | 第15-18页 |
| 1.3 环境因素对浮游藻类的影响 | 第18-23页 |
| 1.3.1 pH | 第20页 |
| 1.3.2 温度 | 第20-21页 |
| 1.3.3 光照 | 第21-22页 |
| 1.3.4 营养盐及微量元素 | 第22-23页 |
| 1.3.5 水动力条件 | 第23页 |
| 1.4 课题来源、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 1.4.1 课题来源 | 第23-24页 |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1.4.3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24-25页 |
| 1.5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 2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7-29页 |
| 2.1.1 地理概况 | 第27-28页 |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8-29页 |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 2.2.1 采样点布设与采样频次 | 第29-30页 |
| 2.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30页 |
| 2.3 实验仪器、设备及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30-31页 |
| 2.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 2.3.2 理化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 2.4 浮游藻类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 | 第31-33页 |
| 2.4.1 定量分析 | 第31-32页 |
| 2.4.2 定性分析 | 第32-33页 |
| 3 乌梁素海水质环境现状分析及营养状态评价 | 第33-43页 |
| 3.1 水质环境现状分析 | 第33-36页 |
| 3.1.1 水温、pH的变化 | 第33-34页 |
| 3.1.2 营养盐变化 | 第34-36页 |
| 3.2 乌梁素海水体营养状态评价 | 第36-41页 |
| 3.2.1 参数法评价结果 | 第36-39页 |
| 3.2.2 多样性指数法评价结果 | 第39-41页 |
| 3.3 小结 | 第41-42页 |
| 3.4 改善乌梁素海水质的建议 | 第42-43页 |
| 4 乌梁素海浮游藻类的组成、数量及季节变化规律 | 第43-55页 |
| 4.1 乌梁素海浮游藻类的组成 | 第43-45页 |
| 4.2 乌梁素海浮游藻类的数量变化 | 第45-47页 |
| 4.3 乌梁素海浮游藻类的季节变化及优势种群更替 | 第47-48页 |
| 4.4 乌梁素海检出的部分藻类图片 | 第48-53页 |
| 4.5 小结 | 第53-55页 |
| 5 环境因素对乌梁素海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 | 第55-68页 |
| 5.1 温度对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 | 第55-59页 |
| 5.1.1 实验目的及方法 | 第55页 |
| 5.1.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 5.1.3 小结 | 第58-59页 |
| 5.2 光照对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 | 第59-62页 |
| 5.2.1 实验目的及方法 | 第59页 |
| 5.2.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 5.2.3 小结 | 第62页 |
| 5.3 营养盐对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 | 第62-68页 |
| 5.3.1 实验设定依据 | 第62页 |
| 5.3.2 实验目的及方法 | 第62-63页 |
| 5.3.3 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 5.3.4 小结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