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0.1 选题缘起 | 第9页 |
0.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0.2.1 对《三联生活周刊》的研究 | 第10页 |
0.2.2 对“封面故事”的研究 | 第10-11页 |
0.2.3 对人物报道的研究 | 第11页 |
0.2.4 对新闻周刊的比较研究 | 第11-12页 |
0.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0.3.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0.3.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0.4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0.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3页 |
0.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0.4.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1章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人物的类型与特点 | 第15-29页 |
1.1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的人物类型 | 第15-25页 |
1.1.1 政界人物 | 第16-18页 |
1.1.2 学术科技界人物 | 第18-19页 |
1.1.3 经济界人物 | 第19-20页 |
1.1.4 文体界人物 | 第20-22页 |
1.1.5 草根人物 | 第22-23页 |
1.1.6 虚拟人物 | 第23-24页 |
1.1.7 其他人物 | 第24-25页 |
1.2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的人物特点 | 第25-29页 |
1.2.1 以中年男性为主 | 第25-26页 |
1.2.2 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 | 第26-27页 |
1.2.3 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 第27-29页 |
第2章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人物报道的特色 | 第29-44页 |
2.1 鲜明的报道主题 | 第29-33页 |
2.1.1 时代性主题 | 第29-30页 |
2.1.2 警示性主题 | 第30-32页 |
2.1.3 纪念性主题 | 第32-33页 |
2.2 深度的报道方式 | 第33-38页 |
2.2.1 全面客观的解释性报道 | 第33-36页 |
2.2.2 独立深入的调查性报道 | 第36-38页 |
2.3 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 第38-44页 |
2.3.1 语言的个性化 | 第39-40页 |
2.3.2 标题的个性化 | 第40-42页 |
2.3.3 图片的个性化 | 第42-44页 |
第3章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人物报道的反思 | 第44-50页 |
3.1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人物报道的问题 | 第44-46页 |
3.1.1 人物报道对象比例的不均衡 | 第44-45页 |
3.1.2 人物信息来源渠道较少 | 第45页 |
3.1.3 受众定位制约市场发展 | 第45-46页 |
3.2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人物报道的建议 | 第46-50页 |
3.2.1 拓宽人物选择范围,尽量照顾报道对象的平衡 | 第46页 |
3.2.2 培育信息源,深度挖掘报道素材 | 第46-48页 |
3.2.3 提高发行量,扩大影响力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注释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