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纳米二氧化钛的应用 | 第11-13页 |
1.1.1 废水处理 | 第11页 |
1.1.2 空气净化 | 第11-12页 |
1.1.3 杀菌、防雾及自清洁 | 第12-13页 |
1.1.4 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原料 | 第13页 |
1.2 光催化应用基本原理 | 第13-15页 |
1.3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 第15-17页 |
1.3.1 模板法 | 第15页 |
1.3.2 水热法 | 第15-16页 |
1.3.3 阳极氧化法 | 第16-17页 |
1.3.3.1 氢氟酸体系 | 第16页 |
1.3.3.2 氟化物体系 | 第16-17页 |
1.3.3.3 含水有机体系 | 第17页 |
1.4 阳极氧化法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的生长机理 | 第17-18页 |
1.5 纳米二氧化钛的改性 | 第18-21页 |
1.5.1 贵金属沉积 | 第18页 |
1.5.2 染料敏化 | 第18-19页 |
1.5.3 半导体复合 | 第19页 |
1.5.4 非金属掺杂 | 第19-20页 |
1.5.5 金属掺杂 | 第20-21页 |
1.6 掺杂元素的选择 | 第21-22页 |
1.7 本课题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样品制备与测试 | 第25-33页 |
2.1 实验材料及阳极氧化设备 | 第25-26页 |
2.2 制备及测试仪器 | 第26页 |
2.3 样品制备流程 | 第26-27页 |
2.4 光电性能检测方法 | 第27-33页 |
2.4.1 光电流测试 | 第27-28页 |
2.4.2 光生电子寿命测试方法 | 第28-29页 |
2.4.3 光催化测试方法 | 第29-30页 |
2.4.4 交流阻抗测试方法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掺杂样品制备及实验参数确定 | 第33-43页 |
3.1 掺杂剂及电解液体系的选择 | 第33-36页 |
3.1.1 醋酸锰 | 第33-35页 |
3.1.2 高锰酸钾 | 第35-36页 |
3.2 氧化电压的选择 | 第36-38页 |
3.3 氧化时间的选择 | 第38-39页 |
3.4 二氧化钛制备参数选择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实验优化及光催化性能影响因素 | 第43-57页 |
4.1 二氧化钛退火条件的确定 | 第43-46页 |
4.2 锰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性能最优参数确定 | 第46-50页 |
4.3 退火温度及时间对各掺杂样品性能的影响 | 第50-56页 |
4.3.1 退火时间对 0.05wt%掺杂样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0-53页 |
4.3.2 退火时间对 0.1wt%掺杂样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3 退火时间对 0.25wt%掺杂样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掺杂样品检测与分析 | 第57-69页 |
5.1 SEM 形貌分析 | 第57-58页 |
5.2 XRD 衍射及拉曼光谱分析 | 第58-59页 |
5.3 XPS 测试 | 第59-61页 |
5.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61-62页 |
5.5 光电流测试 | 第62-64页 |
5.6 光生电子寿命测试 | 第64-65页 |
5.7 交流阻抗分析 | 第65-67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全文总结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