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及进度安排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 关于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2.1.1 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 | 第13-14页 |
2.1.2 可持续利用理论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1.3 可持续利用理论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2.1.4 白云鄂博矿区稀有金属综合利用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2.2 资源承载力理论文献综述 | 第17页 |
2.3 资源最适耗竭理论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3 稀有金属矿产资源概况 | 第19-36页 |
3.1 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含义 | 第20页 |
3.2 我国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 | 第20-21页 |
3.3 稀有金属资源的分布情况 | 第21-25页 |
3.3.1 国外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分布状况 | 第21-24页 |
3.3.2 国内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分布状况 | 第24-25页 |
3.4 白云鄂博矿区稀有金属矿产现状 | 第25-34页 |
3.4.1 白云鄂博矿区铌资源现状 | 第26-28页 |
3.4.2 白云鄂博矿区钪资源现状 | 第28-31页 |
3.4.3 白云鄂博矿区铀资源现状 | 第31-34页 |
3.5 稀有金属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 | 第34-36页 |
3.5.1 资源面临挑战 | 第34页 |
3.5.2 综合利用面临困境 | 第34-35页 |
3.5.3 环境面临挑战 | 第35-36页 |
4 承载力与最适耗竭模型构建 | 第36-41页 |
4.1 承载力模型构建 | 第36-37页 |
4.2 最适耗竭模型构建 | 第37-41页 |
4.2.1 最适耗竭静态模型 | 第37页 |
4.2.2 最适耗竭动态模型 | 第37-38页 |
4.2.3 最优开采速率 | 第38-41页 |
5 白云鄂博矿区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实证研究 | 第41-60页 |
5.1 白云鄂博矿区稀有金属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 第41-44页 |
5.1.1 白云鄂博矿区稀有金属钪承载能力分析 | 第42页 |
5.1.2 白云鄂博矿区稀有金属铌承载能力分析 | 第42-43页 |
5.1.3 白云鄂博矿区稀有金属铀承载能力分析 | 第43页 |
5.1.4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5.2 白云鄂博矿区稀有金属资源的最优耗竭分析 | 第44-60页 |
5.2.1 金属铌的最优耗竭速率分析 | 第44-49页 |
5.2.2 金属钪的最优耗竭速率分析 | 第49-54页 |
5.2.3 金属铀的最优耗竭速率分析 | 第54-59页 |
5.2.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6 对策措施 | 第60-62页 |
6.1 制定节约型的资源消耗战略 | 第60页 |
6.2 构建完善的价格体系,实现资源合理定价 | 第60页 |
6.3 完善生产技术,加强应用研究 | 第60-61页 |
6.4 加大环保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