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地标人物形象识别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1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课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选题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形象识别概述 | 第21-31页 |
2.1 城市广场 | 第21-24页 |
2.1.1 城市广场与场所精神 | 第23页 |
2.1.2 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艺术的节点 | 第23-24页 |
2.2 地标人物形象识别设计 | 第24-26页 |
2.2.1 人物形象 | 第24-25页 |
2.2.2 地标人物形象识别设计 | 第25-26页 |
2.3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形象识别设计 | 第26-30页 |
2.3.1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形象设计内容 | 第26-28页 |
2.3.2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形象表现形式 | 第28-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形象识别原理 | 第31-39页 |
3.1 先验还原的方法 | 第31-33页 |
3.1.1 先验哲学 | 第31-32页 |
3.1.2 现象学先验还原法 | 第32-33页 |
3.2 同一律 | 第33-34页 |
3.3 人物精神理念的传达与感知 | 第34-37页 |
3.3.1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及启示 | 第34-35页 |
3.3.2 审美意象 | 第35-37页 |
3.4 设计思路 | 第37页 |
3.5 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形象识别设计 | 第39-57页 |
4.1 先验还原城市广场地标人物精神理念 | 第39-45页 |
4.1.1 精神理念 | 第39-40页 |
4.1.2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精神理念 | 第40-44页 |
4.1.3 先验还原地标人物精神理念 | 第44-45页 |
4.2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心理意象 | 第45-46页 |
4.3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造型设计 | 第46-53页 |
4.3.1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造型语言媒介 | 第46-49页 |
4.3.2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造型设计 | 第49-51页 |
4.3.3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造型设计原则 | 第51-53页 |
4.4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形象设计评价 | 第53-56页 |
4.4.1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形象评价内容 | 第54-55页 |
4.4.2 城市广场地标人物形象评价方法 | 第55-56页 |
4.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泸溪县城市广场辛女雕像造型设计 | 第57-70页 |
5.1 湘西州泸溪县辛女广场概况 | 第57-61页 |
5.1.1 湘西州泸溪县城市文化 | 第57-58页 |
5.1.2 湘西州泸溪县辛女广场概况 | 第58-61页 |
5.2 先验还原辛女人物精神理念 | 第61-62页 |
5.2.1 辛女人物背景分析 | 第61页 |
5.2.2 先验还原辛女人物精神理念 | 第61-62页 |
5.3 辛女人物心理意象 | 第62-63页 |
5.4 辛女雕像造型设计 | 第63-67页 |
5.5 辛女雕像造型设计评价 | 第67-70页 |
5.5.1 调查问卷 | 第67-68页 |
5.5.2 调查结果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