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6页 |
1 引言 | 第16-27页 |
1.1 抗菌肽的发现 | 第16页 |
1.2 抗菌肽来源及分类 | 第16-17页 |
1.3 抗菌肽的结构及抗菌机理 | 第17-18页 |
1.3.1 抗菌肽的一般特征 | 第17-18页 |
1.3.2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 第18页 |
1.4 抗菌肽数据库 | 第18-19页 |
1.5 基因工程表达系统 | 第19-20页 |
1.5.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 第19-20页 |
1.5.2 酵母表达系统 | 第20页 |
1.6 抗菌肽的应用研究 | 第20-22页 |
1.6.1 医药领域 | 第20-21页 |
1.6.2 食品领域 | 第21页 |
1.6.3 畜牧业领域 | 第21页 |
1.6.4 水产养殖业领域 | 第21-22页 |
1.6.5 转基因植物领域 | 第22页 |
1.7 本论文使用的母体肽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7.1 家蝇抗菌肽Md-Cec | 第22-23页 |
1.7.2 LL-37 | 第23页 |
1.7.3 幽门螺杆菌抗菌肽Hp | 第23-24页 |
1.7.4 杂合抗菌肽 | 第24页 |
1.8 课题的意义及其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1.8.1 课题的目的意义 | 第24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8.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 杂合肽基因序列的设计 | 第27-33页 |
2.1 材料及方法 | 第27-28页 |
2.1.1 材料 | 第27页 |
2.1.2 生物信息学工具 | 第27-28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2页 |
2.2.1 MLH的基因序列 | 第28页 |
2.2.2 MLH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8-31页 |
2.2.3 讨论 | 第31-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杂合肽MLH的基因合成及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3-4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3-36页 |
3.1.1 材料 | 第33-35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3.2 MLH基因的克隆 | 第36-38页 |
3.2.1 引物设计 | 第36-37页 |
3.2.2 基因合成 | 第37-38页 |
3.3 构建表达载体 | 第38-43页 |
3.3.1 重组载体的构建路线 | 第38页 |
3.3.2 pET-32a载体质粒的提取 | 第38-40页 |
3.3.3 基因片段的纯化 | 第40页 |
3.3.4 重组质粒pET-32a-MLH质粒的制备 | 第40-41页 |
3.3.5 重组菌株的制备 | 第41-42页 |
3.3.6 重组质粒的验证 | 第42-43页 |
3.3.7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验证 | 第4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3.4.1 MLH基因的合成 | 第43页 |
3.4.2 pET-32a质粒的提取 | 第43-44页 |
3.4.3 质粒pET-32a和目的基因MLH的双酶切验证 | 第44-45页 |
3.4.4 重组质粒的验证 | 第45-46页 |
3.4.5 讨论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杂合抗菌肽MLH在E.coli中的融合表达 | 第48-5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8-50页 |
4.1.1 材料 | 第48-50页 |
4.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50页 |
4.2 重组菌株pET-32a-MLH/E.coliBL21(DE3)的制备 | 第50页 |
4.3 菌落PCR验证 | 第50-51页 |
4.4 杂合抗菌肽的诱导表达 | 第51-54页 |
4.4.1 蛋白的试表达 | 第51页 |
4.4.2 SDS-PAGE检测 | 第51-52页 |
4.4.3 可溶性分析 | 第52-53页 |
4.4.4 Westernblot分析 | 第53-54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54-56页 |
4.5.1 重组质粒的验证 | 第54页 |
4.5.2 融合蛋白的初步表达及可溶性分析 | 第54页 |
4.5.4 Westernblot分析 | 第54-56页 |
4.5.5 讨论 | 第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杂合抗菌肽MLH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分离纯化 | 第57-68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5.1.1 材料 | 第57-58页 |
5.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58页 |
5.2 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58-60页 |
5.2.1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8页 |
5.2.2 诱导剂浓度的优化 | 第58-59页 |
5.2.3 诱导时间的优化 | 第59页 |
5.2.4 诱导温度的优化 | 第59-60页 |
5.3 杂合抗菌肽MLH的纯化 | 第60-62页 |
5.3.1 融合蛋白的表达 | 第60页 |
5.3.2 菌体的破碎 | 第60页 |
5.3.3 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60-61页 |
5.3.4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61页 |
5.3.5 杂合抗菌肽MLH的获得 | 第61-62页 |
5.3.6 杂合抗菌肽MLH的复性 | 第62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2-67页 |
5.4.1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62-63页 |
5.4.2 IPTG诱导剂浓度的优化 | 第63-64页 |
5.4.3 诱导时间的优化 | 第64页 |
5.4.4 诱导温度的优化 | 第64-65页 |
5.4.5 杂合抗菌肽MLH的获得 | 第65-66页 |
5.4.6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66-67页 |
5.4.7 讨论 | 第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杂合抗菌肽MLH的活性研究 | 第68-75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6.1.1 材料 | 第68-69页 |
6.1.2 仪器设备 | 第69页 |
6.2 杂合抗菌肽MLH的活性检测 | 第69-70页 |
6.2.1 杂合抗菌肽MLH的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69-70页 |
6.2.2 杂合抗菌肽MLH溶血性的测定 | 第70页 |
6.2.3 杂合抗菌肽MLH稳定性的测定 | 第70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4页 |
6.3.1 杂合抗菌肽MLH抑菌性的测定 | 第70-72页 |
6.3.2 杂合抗菌肽MLH溶血活性的测定 | 第72页 |
6.3.3 杂合抗菌肽MLH稳定性的测定 | 第72-73页 |
6.3.4 讨论 | 第73-7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结论 | 第75页 |
7.2 展望 | 第75-76页 |
7.3 创新点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7页 |
附录 | 第8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