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4-16页 |
前言 | 第16-19页 |
第一部分 扩散张量成像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 第19-34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2.1 扫描设备与参数 | 第20页 |
1.2.2 FA值及ADC值测量方法 | 第20-21页 |
1.2.3 Apgar评分 | 第21页 |
2 统计学分析 | 第21页 |
3 结果 | 第21-29页 |
3.1 MRI表现 | 第22-25页 |
3.2 HIBD组与对照组FA值、ADC值比较及HIBD组组内比较 | 第25-27页 |
3.3 内囊后肢FA值与Apgar评分相关性分析 | 第27-29页 |
4 讨论 | 第29-30页 |
5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第二部分 扩散张量成像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预后预测中的价值 | 第34-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34-35页 |
1.2 纳入标准[9-10] | 第3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1.3.1 扫描设备与参数 | 第35-36页 |
1.3.2 图像诊断及结果记录 | 第36页 |
2 统计学方法 | 第36-37页 |
3 临床随访 | 第37页 |
4 结果 | 第37-42页 |
4.1 MRI表现 | 第37-40页 |
4.2 预后较好组与预后较差组的FA值比较结果 | 第40-42页 |
5 讨论 | 第42-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全文总结 | 第47-48页 |
综述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磁共振研究进展 | 第48-63页 |
1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 第49-50页 |
2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磁共振研究进展 | 第50-57页 |
2.1 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 第50-51页 |
2.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 第51-52页 |
2.3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 第52-53页 |
2.4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技术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 第53页 |
2.5 磁共振波谱分析成像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 | 第53-54页 |
2.6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 | 第54-55页 |
2.7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技术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