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齿轮加工及齿轮机床论文

高速干切滚齿工艺切削热传递特性及其量化分析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25页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第9-14页
        1.1.1 绿色制造模式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第9-10页
        1.1.2 齿轮行业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10-12页
        1.1.3 高速干切滚齿加工中的切削热问题第12-14页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第14-21页
        1.2.1 高速干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高速干切滚齿工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3 金属切削加工中切削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1页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课题来源第21-22页
        1.3.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页
        1.3.2 论文的课题来源第21-22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框架第22-25页
2 高速干切滚齿多刃断续加工切削热及其传递特性第25-47页
    2.1 概述第25页
    2.2 齿轮滚切工艺原理及其多刃断续切削特征第25-27页
    2.3 高速干切滚齿工艺切削热的生成过程第27-28页
    2.4 高速干切滚齿工艺切削热传递特性第28-45页
        2.4.1 高速干切滚齿工艺切削热三阶段传递过程第28-30页
        2.4.2 高速干切滚齿工艺切削热传递关系模型第30-34页
        2.4.3 高速干切滚齿工艺切削热传递数值计算第34-44页
        2.4.4 基于热传递模型的高速干切滚齿温升控制策略第44-45页
    2.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3 基于切屑形谱的切屑载热能力及滚刀温升量化分析方法第47-77页
    3.1 概述第47页
    3.2 基于切屑形谱的高速干切滚齿工艺切削热计算方法第47-57页
        3.2.1 高速干切滚齿工艺切屑形谱数值计算第47-54页
        3.2.2 基于切屑几何形谱的切削热数值计算第54-57页
    3.3 高速干切滚齿工艺切屑载热能力量化分析方法第57-58页
        3.3.1 切屑载热能力分析指标第57页
        3.3.2 切屑载热能力计算模型第57-58页
    3.4 高速干切滚齿工艺滚刀温升量化分析方法第58-64页
        3.4.1 滚刀热流时域动态特征第59-60页
        3.4.2 多因素耦合的滚刀温升模型第60-64页
    3.5 量化分析方法应用案例及实验验证第64-76页
        3.5.1 切屑载热能力分析第64-67页
        3.5.2 滚刀温升分析第67-70页
        3.5.3 实验验证第70-76页
    3.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4 高速干切滚齿工艺切削空间热平衡模型及优化方法第77-97页
    4.1 概述第77页
    4.2 高速干切滚齿工艺切削空间热量累积特征第77-79页
    4.3 高速干切滚齿工艺切削空间热平衡模型第79-83页
        4.3.1 切削空间热积聚过程第79-80页
        4.3.2 切削空间传出的热量第80-82页
        4.3.3 切削空间热平衡模型第82-83页
    4.4 高速干切滚齿工艺切削空间温升优化方法第83-89页
        4.4.1 切削空间温升优化模型第83-87页
        4.4.2 基于CLPSO的温升优化模型求解方法第87-89页
    4.5 优化方法应用案例及实验验证第89-96页
        4.5.1 优化结果分析第89-92页
        4.5.2 实验验证第92-96页
    4.6 本章小节第96-97页
5 高速干切滚齿工艺切削热及热平衡分析应用系统第97-113页
    5.1 概述第97页
    5.2 应用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第97-101页
        5.2.1 需求分析第97-98页
        5.2.2 功能框架结构第98-101页
    5.3 应用系统的功能实现第101-109页
        5.3.1 应用系统主界面第101页
        5.3.2 基本参数的设置第101-105页
        5.3.3 切削热分析计算第105-106页
        5.3.4 结果图形可视化第106-108页
        5.3.5 数据管理与存储第108-109页
    5.4 应用案例第109-112页
    5.5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7页
附录第127-128页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7页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授权或公开的发明专利第127-128页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第128页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相不锈钢的微观组织设计与力学性能优化
下一篇:基于原子尺度的锆及合金微观组织、辐照损伤的计算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