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9-11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3.2 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3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及发展的必要性 | 第17-21页 |
2.1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 第17-18页 |
2.2 立足社区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2.3 当前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分析及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基于武汉市新洲区调查 | 第21-33页 |
3.1 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 第21-25页 |
3.1.1 社区养老服务业的服务项目 | 第22-23页 |
3.1.2 社区养老服务业的服务方式 | 第23页 |
3.1.3 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 | 第23-24页 |
3.1.4 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情况调查 | 第24-25页 |
3.2 城镇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 第25-31页 |
3.2.1 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所占的比例 | 第25-26页 |
3.2.2 三个社区养老服务业服务项目需求程度调查 | 第26-30页 |
3.2.3 三个社区老年人对社区养老基础设施需求程度的调查 | 第30-31页 |
3.3 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供求矛盾及其成因 | 第31-32页 |
3.3.1 社区养老服务业缺乏市场主体活力 | 第31页 |
3.3.2 社区养老服务业适老化配套基础设施的缺乏 | 第31页 |
3.3.3 社区养老服务业服务产品市场发展不足 | 第31-32页 |
3.4 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及迫切性 | 第32-33页 |
3.4.1 社区养老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 第32页 |
3.4.2 社区养老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英国、美国、日本三国社区养老服务成功的经验与启示 | 第33-37页 |
4.1 英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特点及成功经验 | 第33页 |
4.2 美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特点及成功经验 | 第33-34页 |
4.3 日本社区养老服务的特点及成功经验 | 第34页 |
4.4 英美日三国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7页 |
4.4.1 健全的居家养老法律制度 | 第35页 |
4.4.2 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 第35-36页 |
4.4.3 严格的服务监督和评估机制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思路及对策 | 第37-46页 |
5.1 .政府对社区养老实施立法保障和政策支持 | 第37-40页 |
5.1.1 政府对社区养老实施立法保障 | 第37-38页 |
5.1.2 完善我国社区养老商业保险的补充机制,降低运营风险 | 第38页 |
5.1.3 有效降低非营利性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及运营成本.. | 第38-39页 |
5.1.4 优化市场环境,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 第39页 |
5.1.5 完善并构建政府资金的保障机制 | 第39-40页 |
5.1.6 建立并完善灵活的养老设施产权制度 | 第40页 |
5.2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产业的标准体系 | 第40-44页 |
5.2.1 完善并建立高品质生活服务体系 | 第40-41页 |
5.2.2 完善社区“互联网+”医养结合的医疗保障体系 | 第41页 |
5.2.3 完善文化娱乐健身和老年交流中心相结合的文娱服务体系 | 第41页 |
5.2.4 完善体现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的精神慰藉沟通服务体系 | 第41-42页 |
5.2.5 符合生命周期理论,健全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体系 | 第42-43页 |
5.2.6 建立社区养老绩效评估标准指标体系 | 第43-44页 |
5.3 社区适老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1 新洲区社区养老情况调查问卷 | 第52-54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