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16页 |
1.1 探究起源及选题意义 | 第7页 |
1.2 主要理论基础 | 第7-9页 |
1.2.1 创新扩散研究 | 第7-8页 |
1.2.2 “培养”理论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1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5 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分析 | 第12-14页 |
1.5.1 创新扩散理论在农民公民意识培养上的适用性 | 第12-13页 |
1.5.2 创新扩散理论在农民公民意识培养上的局限性 | 第13-14页 |
1.6 公民意识的内涵界定 | 第14-16页 |
2 调查地概况 | 第16-18页 |
2.1 C 村概况 | 第16页 |
2.2 C 村的媒介生态 | 第16-17页 |
2.3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17-18页 |
2.3.1 问卷调查对象 | 第17页 |
2.3.2 访谈对象 | 第17-18页 |
3 农民公民意识缺乏的表现 | 第18-23页 |
3.1 主体意识淡薄 | 第18页 |
3.2 权利意识不浓 | 第18-20页 |
3.2.1 参与意识较弱 | 第18-19页 |
3.2.2 监督意识不强 | 第19-20页 |
3.3 义务意识较弱 | 第20-23页 |
3.3.1 责任意识欠缺 | 第20-21页 |
3.3.2 法律意识不强 | 第21-23页 |
4 影响农民公民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23-31页 |
4.1 组织传播“关系链”的断裂 | 第23-26页 |
4.1.1 政策传播出现“末梢”现象 | 第23-24页 |
4.1.2 村干部心态出现复杂化现象 | 第24-25页 |
4.1.3 公告栏出现废置现象 | 第25-26页 |
4.2 大众传播“信息流”的阻截 | 第26-29页 |
4.2.1 对农传播出现导向偏差 | 第26-27页 |
4.2.2 地方媒介出现传播缺位 | 第27-28页 |
4.2.3 受众媒介接触出现单调失衡 | 第28-29页 |
4.3 人际传播“影响流”的障碍 | 第29-31页 |
4.3.1 村庄精英出现位移 | 第29-30页 |
4.3.2 人际网络出现同质性 | 第30-31页 |
5 农民公民意识培养的三个路径 | 第31-35页 |
5.1 完善组织链终端:“关系链”的修复路径 | 第31-32页 |
5.2 整合大众传媒:“信息流”的疏通路径 | 第32-33页 |
5.3 发展民间社团:“影响流”的扩散路径 | 第33-35页 |
6 结语 | 第35-37页 |
6.1 小结 | 第35-36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36页 |
6.3 研究不足之处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附录 | 第40-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等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