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高层住宅的发展概况 | 第8-11页 |
1.1.1 高层住宅的定义 | 第8页 |
1.1.2 高层住宅的受力特点 | 第8-9页 |
1.1.3 高层住宅的发展概述 | 第9-10页 |
1.1.4 高层住宅在本地区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剪力墙住宅的发展概述 | 第11-15页 |
1.2.1 剪力墙住宅的定义及特点 | 第11-12页 |
1.2.2 剪力墙住宅的可变空间设计发展趋势 | 第12页 |
1.2.3 高层剪力墙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的发展概述 | 第12-13页 |
1.2.4 剪力墙住宅的抗震设计概况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1 本文的选题背景 | 第15页 |
1.3.2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高层剪力墙结构体系理论介绍 | 第17-23页 |
2.1 剪力墙结构分类 | 第17-19页 |
2.1.1 根据洞口大小分类 | 第17-19页 |
2.1.2 根据墙肢截面高厚比分类 | 第19页 |
2.2 剪力墙结构布置一般原则 | 第19-21页 |
2.2.1 普通剪力墙布置一般原则 | 第19-20页 |
2.2.2 短肢剪力墙布置一般原则 | 第20-21页 |
2.2.3 常见剪力墙截面形状 | 第21页 |
2.3 剪力墙结构设计一般规定 | 第21-22页 |
2.3.1 普通剪力墙设计规定 | 第21页 |
2.3.2 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 | 第21-22页 |
2.4 剪力墙体系的最大适用高度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高层剪力墙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及软件介绍 | 第23-33页 |
3.1 本工程用剪力墙住宅抗震分析方法 | 第23-28页 |
3.1.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23-24页 |
3.1.2 弹性时程分析法 | 第24-25页 |
3.1.3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3.2 PKPM软件介绍 | 第28-29页 |
3.3 MidasBuilding软件介绍 | 第29-31页 |
3.3.1 MidasBuilding软件在静力弹塑性的优势 | 第29页 |
3.3.2 MidasBuilding对结构和构件在弹塑性阶段的评价 | 第29-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比选6度区三种剪力墙结构布置方案 | 第33-65页 |
4.1 高层剪力墙住宅工程设计实例 | 第33-38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33-34页 |
4.1.2 三种剪力墙布置方案描述 | 第34-37页 |
4.1.3 工程荷载的取值及重要参数设置 | 第37-38页 |
4.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比分析 | 第38-42页 |
4.2.1 各模型地震倾覆力矩比 | 第38页 |
4.2.2 前三阶周期与周期比 | 第38-39页 |
4.2.3 位移比与最大层间位移角 | 第39-40页 |
4.2.4 刚重比 | 第40-41页 |
4.2.5 层间受剪承载力、刚度比 | 第41页 |
4.2.6 剪重比、轴压比 | 第41-42页 |
4.3 弹性时程对比分析 | 第42-54页 |
4.3.1 地震波的选用 | 第43页 |
4.3.2 反应谱与时程分析对比结果 | 第43-54页 |
4.4 主要材料经济性能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4.4.1 各方案分析结果 | 第54-55页 |
4.4.2 对比结论 | 第55页 |
4.5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对比分析 | 第55-64页 |
4.5.1 弹塑性分析的必要性 | 第56页 |
4.5.2 弹塑性分析参数设置 | 第56页 |
4.5.3 最优方案在6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 | 第56-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比选7度(0.1g)区三种剪力墙结构布置方案 | 第65-77页 |
5.1 模型调整情况 | 第65-66页 |
5.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比分析 | 第66-68页 |
5.3 弹性时程对比分析 | 第68-71页 |
5.4 主要材料经济性能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5.5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对比分析 | 第72-76页 |
5.5.1 Pushover分析性能点处主要数据对比分析 | 第72-74页 |
5.5.2 最大步骤处塑性铰分布 | 第74-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页 |
6.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