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2.1.1 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 第19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19-20页 |
2.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2.2.1 资料来源 | 第20-21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3章 西海固地区清代气象灾害研究 | 第23-39页 |
3.1 西海固地区清代干旱灾害 | 第23-28页 |
3.1.1 干旱灾害等级 | 第23-24页 |
3.1.2 干旱灾害频次 | 第24-25页 |
3.1.3 干旱灾害季节变化特征 | 第25-26页 |
3.1.4 干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 第26-27页 |
3.1.5 干旱灾害变化的周期 | 第27-28页 |
3.2 西海固地区清代洪涝灾害 | 第28-33页 |
3.2.1 洪涝灾害等级 | 第28-30页 |
3.2.2 洪涝灾害频次 | 第30-31页 |
3.2.3 洪涝灾害季节变化特征 | 第31页 |
3.2.4 洪涝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3.2.5 洪涝灾害变化的周期 | 第32-33页 |
3.3 西海固地区清代霜雪灾害 | 第33-39页 |
3.3.1 霜雪灾害等级 | 第33-35页 |
3.3.2 霜雪灾害频次 | 第35-36页 |
3.3.3 霜雪灾害季节变化特征 | 第36页 |
3.3.4 霜雪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3.3.5 霜雪灾害变化的周期 | 第37-39页 |
第4章 西海固地区民国以来气象灾害研究 | 第39-55页 |
4.1 民国以来干旱灾害 | 第39-44页 |
4.1.1 干旱灾害等级 | 第39-40页 |
4.1.2 干旱灾害频次 | 第40-41页 |
4.1.3 干旱灾害季节变化特征 | 第41-42页 |
4.1.4 干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4.1.5 干旱灾害变化的周期 | 第43-44页 |
4.2 民国以来洪涝灾害 | 第44-49页 |
4.2.1 洪涝灾害等级 | 第44-45页 |
4.2.2 洪涝灾害频次 | 第45-46页 |
4.2.3 洪涝灾害季节变化特征 | 第46-47页 |
4.2.4 洪涝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 第47-48页 |
4.2.5 洪涝灾害周期变化 | 第48-49页 |
4.3 民国以来霜雪灾害 | 第49-55页 |
4.3.1 霜雪灾害等级 | 第49-50页 |
4.3.2 霜雪灾害频次 | 第50-52页 |
4.3.3 霜雪灾害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52页 |
4.3.4 霜雪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4.3.5 霜雪灾害周期变化 | 第53-55页 |
第5章 讨论 | 第55-67页 |
5.1 西海固地区清代以来旱灾与干旱气候事件 | 第55-57页 |
5.2 西海固地区清代以来洪涝灾害与湿润气候事件 | 第57-58页 |
5.3 西海固地区清代以来霜雪灾害与寒冷气候事件 | 第58-59页 |
5.4 西海固地区清代以来干旱灾害发生原因 | 第59-61页 |
5.5 西海固地区清代以来洪涝灾害发生原因 | 第61页 |
5.6 西海固地区清代以来霜雪灾害发生原因 | 第61-62页 |
5.7 西海固地区清代以来旱灾变化与树木年轮气候对比 | 第62-64页 |
5.8 西海固地区清代以来洪涝灾害变化与树木年轮气候对比 | 第64-6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