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技法论文--油画技法论文

以弗兰克·奥尔巴赫为例论油画创作中“雕塑性”的审美成因与独特表达形式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页
    1.2 课题研究意义和价值第10页
    1.3 课题研究现状第10-11页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1-13页
        1.4.1 研究内容第11页
        1.4.2 创新点第11-12页
        1.4.3 研究方法第12页
        1.4.4 论文框架第12-13页
第二章 绘画雕塑性初探第13-25页
    2.1 “雕塑性”基本内涵第13-17页
        2.1.1 “雕塑性”的特点第13-14页
        2.1.2 雕塑与绘画的关系第14-17页
            2.1.2.1 相同处第14-16页
            2.1.2.2 差异性第16-17页
    2.2 油画“雕塑性”的历史沿革第17-18页
        2.2.1 原始、古代至欧洲中世纪艺术中的“雕塑性”第17-18页
            2.2.1.1 原始、古代时期美术的产生与艺术特点第17页
            2.2.1.2 建筑、雕刻和绘画在欧洲中世纪的发展特点第17-18页
    2.3 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油画创作中“雕塑性”的审美成因第18-24页
        2.3.1 古希腊雕塑对传统绘画的影响第18-20页
        2.3.2 “雕塑性”于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发展中的体现第20-21页
        2.3.3 空间将艺术由静止转换为活动的瞬间第21-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弗兰克·奥尔巴赫的“雕塑性”团块语言第25-42页
    3.1 弗兰克·奥尔巴赫油画“雕塑性”的绘画语言特征第25-35页
        3.1.1 纵涂横抹形成和谐几何第26-27页
        3.1.2 在机理的游动中塑造层次感第27-28页
        3.1.3 色彩映照下的浮雕效应第28-30页
        3.1.4 雕塑的结构造型与油画形态塑造第30-33页
            3.1.4.1 土褐灰色铅白第31-32页
            3.1.4.2 铬黄和其他第32-33页
            3.1.4.3 解放的色彩第33页
        3.1.5 以传统为基础人物的强化第33-35页
        3.1.6 “传统”风景画面的记忆与研习第35页
    3.2 弗兰克·奥尔巴赫油画“雕塑性”之成因第35-39页
        3.2.1 大卫·邦勃格作品“团块”精神的影响第36页
        3.2.2 师传关系与知识的线性传承第36-38页
        3.2.3 知识体系、经验的来源第38页
        3.2.4 临摹以得到创作新体会第38-39页
    3.3 弗兰克·奥尔巴赫油画“雕塑性”的审美体验第39-41页
        3.3.1 “坨”状画面带给感官的饕餮盛宴第39页
        3.3.2 新=原形毕露=重复=有血有肉第39-40页
        3.3.3 触摸——视觉的调节器第40页
        3.3.4 极端与保守主义的张力体现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雕塑性”对未来架上绘画的影响第42-50页
    4.1 “雕塑性”在当代油画中的张力展现第43-45页
    4.2 当代大众对油画“雕塑性”的认同第45-47页
        4.2.1 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第46页
        4.2.2 “雕塑性”与“互动性”第46-47页
    4.3 “雕塑性”对未来绘画的影响第47-49页
        4.3.1 未来架上绘画应重视“雕塑性”表达第47-48页
        4.3.2 “雕塑性”延续艺术发展脉络第48页
        4.3.3 “雕塑性”的回归有利于架上绘画的创新第48-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致谢第55-56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浙江省救济院研究
下一篇:我国暑期档电影营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