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一、创新点 | 第15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概念解析与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第一节 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概念解析 | 第17-18页 |
一、融资融券业务的内涵 | 第17页 |
二、融资融券业务的属性与特点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M-M理论 | 第18页 |
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三、4C营销理论 | 第19-21页 |
第二章 C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运行的现状分析 | 第21-35页 |
第一节 C证券公司简介 | 第21页 |
第二节 C证券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21-28页 |
一、运行模式 | 第22页 |
二、管理机制 | 第22-24页 |
三、发展概况 | 第24-28页 |
第三节 C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5页 |
一、融资融券规模较小,市场排名位于行业中位 | 第28-29页 |
二、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综合收益呈下降之势 | 第29-30页 |
三、客户结构占比不理想,大客户开发力度较弱 | 第30-31页 |
四、市占率指标波动率较大,难以实现有效突破 | 第31页 |
五、融资融券业务发展呈现严重的不平衡状态 | 第31-33页 |
六、部分业务制度条款不适应新规 | 第33页 |
七、受外生冲击的影响,业务风险集中体现 | 第33-35页 |
第三章 C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43页 |
第一节 内因分析 | 第35-38页 |
一、公司经纪业务实力不足,使得融资融券业务开展滞后 | 第35页 |
二、自有资金无法满足融资融券业务规模的发展 | 第35-36页 |
三、开户资格严苛,限制客户数量增长 | 第36-37页 |
四、客户服务覆盖率较低,投资者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37页 |
五、客户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不足 | 第37-38页 |
六、风险前置理念不足,逆市场调控管理能力薄弱 | 第38页 |
第二节 外因分析 | 第38-43页 |
一、业务模式同质化导致行业竞争加剧 | 第38-39页 |
二、面临较大的资金和券源压力,转融券业务发展滞后 | 第39页 |
三、两融规模与行情高度正相关,受市场影响较大 | 第39-41页 |
四、监管政策风险加大,管理经受严峻考验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国内证券公司发展融资融券业务的经验借鉴 | 第43-49页 |
第一节 国内证券公司发展融资融券业务的经验介绍 | 第43-46页 |
一、中信证券推出高端客户定制组合化融资产品 | 第43页 |
二、东兴证券开展客户自助式征信授信模式 | 第43-44页 |
三、财富证券借助第三方平台加速开发客户 | 第44-45页 |
四、天弘基金利用产品创新,资金实力实现爆发式增长 | 第45-46页 |
五、国元证券建立动态保证金制度,强化业务风险的防范 | 第46页 |
第二节 经验总结与启示 | 第46-49页 |
一、深耕业务流程,实现精细化管理 | 第46页 |
二、努力发展创新,寻求业务突破 | 第46页 |
三、坚持在合规风控的基础上稳健开展业务 | 第46-49页 |
第五章 C证券公司发展融资融券业务的改进策略 | 第49-57页 |
第一节 业务发展规划 | 第49-51页 |
一、拓宽资金渠道来源,加大业务资金投入规模 | 第49-50页 |
二、加强业务协同,发掘融券盈利模式 | 第50页 |
三、加快开展转融通业务的步伐 | 第50-51页 |
四、加强两融业务的管理能力 | 第51页 |
五、加强两融业务的运营能力 | 第51页 |
第二节 客户开发及服务策略 | 第51-53页 |
一、深入挖掘现有存量客户资源,加强客户开发工作 | 第51-52页 |
二、加强客户适当性管理 | 第52页 |
三、加强两融业务的客户服务能力 | 第52-53页 |
四、利用网下打新业务,增强大客户粘性 | 第53页 |
第三节 风险管理策略 | 第53-57页 |
一、有效控制业务规模 | 第53-54页 |
二、加强客户信用风险防范 | 第54页 |
三、加强逆市场调控能力 | 第54页 |
四、强化动态管理与风险预警系统 | 第54页 |
五、加强风险应对能力,及时修订业务制度 | 第54-55页 |
六、进一步完善相关部门配套制度,严格控制风险 | 第55-5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