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低阶煤特点及其利用前景 | 第13-14页 |
1.3 煤热解 | 第14-16页 |
1.3.1 煤热解过程 | 第14-15页 |
1.3.2 煤热解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4 煤中有机质主要元素分布 | 第16-19页 |
1.4.1 煤中氧元素的赋存状态 | 第17页 |
1.4.2 煤热解过程氧元素的迁移规律 | 第17-19页 |
1.5 煤热解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5.1 煤热解技术 | 第19-20页 |
1.5.2 提高油气品质的途径 | 第20-24页 |
1.6 炭基催化剂用于焦油提质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6.1 炭基催化剂的优势 | 第24页 |
1.6.2 炭基催化剂提质焦油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7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9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7-28页 |
2.2 实验过程及方法 | 第28-31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8-29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2.3 生物质半焦的制备 | 第31-34页 |
2.4 热解产物分析及表征方法 | 第34-36页 |
2.4.1 热解气分析 | 第34页 |
2.4.2 焦油分析 | 第34-36页 |
2.4.3 热解产物产率计算公式 | 第36页 |
2.5 生物质半焦表征 | 第36-39页 |
第三章 生物质半焦作用下煤热解产物分析 | 第39-53页 |
3.1 水稻秸秆半焦对褐煤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39-42页 |
3.1.1 水稻秸秆半焦用量对褐煤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39-40页 |
3.1.2 水稻秸秆半焦制备温度对褐煤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3 水稻秸秆半焦制备方式对褐煤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 松木屑半焦及其负钴半焦对褐煤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2-45页 |
3.2.1 松木屑半焦制备温度对褐煤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2 负载钴松木屑半焦对褐煤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3-45页 |
3.3 生物质半焦作用下煤热解焦油分析 | 第45-49页 |
3.3.1 焦油的元素分析 | 第45-46页 |
3.3.2 焦油模拟蒸馏分析 | 第46-47页 |
3.3.3 轻质焦油的GC-MS分析 | 第47-49页 |
3.4 两种生物质半焦作用效果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生物质半焦作用煤热解机制分析 | 第53-71页 |
4.1 酸洗生物质半焦作用效果考察 | 第53-56页 |
4.1.1 酸洗水稻秸秆半焦对热解产物分布影响 | 第53-54页 |
4.1.2 酸洗不同制备温度水稻秸秆半焦对热解产物分布影响 | 第54-56页 |
4.2 生物质半焦理化结构分析 | 第56-69页 |
4.2.1 生物质半焦对焦油的吸附作用分析 | 第56-58页 |
4.2.2 生物质半焦孔结构及比表面分析 | 第58-63页 |
4.2.3 生物质半焦表面形貌及元素分析 | 第63-65页 |
4.2.4 水稻秸秆半焦碳结构分析 | 第65-67页 |
4.2.5 水稻秸秆半焦表面官能团分析 | 第67-69页 |
4.3 生物质半焦作用机理分析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71-73页 |
5.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第71-72页 |
5.2 不足与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5页 |
致谢 | 第85-89页 |
个人简历 | 第89页 |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9-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