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问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残煤复采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开采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支架选型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围岩控制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复采综放工作面支架稳定性及工作阻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30页 |
2.1 复采综放工作面支架稳定性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2.1.1 复采综放工作面支架失稳事故分类 | 第18页 |
2.1.2 复采综放工作面支架失稳原因分析 | 第18-19页 |
2.2 复采综放工作面支架稳定性力学模型及失稳机理 | 第19-23页 |
2.3 复采综放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8页 |
2.3.1 开采技术因素 | 第23-26页 |
2.3.2 地质因素 | 第26-28页 |
2.3.3 其他因素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复采综放工作面支承压力演化及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关系 | 第30-42页 |
3.1 工作面围岩运移及应力演化规律 | 第30-33页 |
3.2 基于支架围岩关系确定支架工作阻力 | 第33-40页 |
3.2.1 复采工作面过煤柱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力学模型 | 第34-38页 |
3.2.2 复采工作面过空巷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力学模型 | 第38-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复采工作面围岩变形特征及支架工作阻力数值模拟研究 | 第42-64页 |
4.1 数值模型 | 第42-48页 |
4.1.1 模拟准则 | 第42-44页 |
4.1.2 模拟参数 | 第44-47页 |
4.1.3 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4.2 模拟方案及过程 | 第48-50页 |
4.2.1 模拟方案 | 第48-49页 |
4.2.2 模拟过程 | 第49-50页 |
4.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0-58页 |
4.3.1 工作面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 第50-52页 |
4.3.2 控顶区顶板下沉量分析 | 第52-53页 |
4.3.3 液压支架载荷分析 | 第53-58页 |
4.4 支架工作阻力多因素综合评价分析 | 第58-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复采综放工作面支架选型研究 | 第64-86页 |
5.1 矿井概况 | 第64-65页 |
5.1.1 工作面概况 | 第64页 |
5.1.2 空巷及煤柱揭露情况 | 第64-65页 |
5.2 关岭山煤矿支架架型及采煤方法选择 | 第65-69页 |
5.2.1 四柱式与两柱式对比 | 第65-66页 |
5.2.2 支架架型的确定 | 第66-68页 |
5.2.3 采煤方法的确定 | 第68-69页 |
5.3 支架参数的确定 | 第69-70页 |
5.4 支架工作阻力适用性模拟分析 | 第70-72页 |
5.5 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 第72-80页 |
5.5.1 复采工作面过空巷煤柱稳定性分析 | 第72-73页 |
5.5.2 复采工作面过空巷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 第73-77页 |
5.5.3 支架对顶板适应性分析 | 第77-80页 |
5.6 复采采场围岩综合控制技术措施 | 第80-84页 |
5.6.1 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 | 第80-83页 |
5.6.2 回采工作面煤壁片帮治理 | 第83-8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6-88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