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0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21-2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1-2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1.3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 第24-25页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第26-3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3.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 第30-46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30-35页 |
2.1.1 人口转型理论 | 第30页 |
2.1.2 劳动价值论 | 第30-31页 |
2.1.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1-32页 |
2.1.4 公共财政理论 | 第32-33页 |
2.1.5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33-34页 |
2.1.6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34页 |
2.1.7 博弈论 | 第34-35页 |
2.2 充实养老保险基金的中国模式建构 | 第35-40页 |
2.2.1 充实养老保险基金的中国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 第35-36页 |
2.2.2 充实养老保险基金的中国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36-38页 |
2.2.3 充实养老保险基金的中国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38-40页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40-44页 |
2.3.1 划转的必要性、合理性研究 | 第40-41页 |
2.3.2 划转的理论模型研究 | 第41-42页 |
2.3.3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及缺口研究 | 第42页 |
2.3.4 划转的比例研究 | 第42-43页 |
2.3.5 划转的路径研究 | 第43-44页 |
2.3.6 划转的政策措施研究 | 第44页 |
2.4 研究现状述评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划转的现状与问题 | 第46-58页 |
3.1 划转的发展历程 | 第46-49页 |
3.1.1 减持国有股充实养老保险基金阶段(2001年-2009年) | 第46-47页 |
3.1.2 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养老保险基金阶段(2009年-2013年) | 第47-48页 |
3.1.3 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养老保险基金探索阶段(2013年-至今) | 第48-49页 |
3.2 “划转方案”的主要内容 | 第49-50页 |
3.3 “划转方案”实施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 第50-58页 |
3.3.1 可能导致国有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 | 第50-51页 |
3.3.2 地方政府的划转政策可能偏离设计初衷 | 第51-52页 |
3.3.3 划转的立法保障和过程监督尚未健全 | 第52-53页 |
3.3.4 划转的方案与现行法律条文存在冲突 | 第53-55页 |
3.3.5 存在一定的代际不公平问题 | 第55-56页 |
3.3.6 划转比例能否有效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 | 第56页 |
3.3.7 划转的试点和推广安排尚需完善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划转的需求侧分析 | 第58-74页 |
4.1 我国人口老龄化分析 | 第58-64页 |
4.1.1 我国人口总量及其发展趋势 | 第58-60页 |
4.1.2 老年抚养比加速提高 | 第60-61页 |
4.1.3 少子化预示未来基金缴费人口萎缩 | 第61-62页 |
4.1.4 人口老龄化的区域不平衡 | 第62-64页 |
4.2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发展的不充分 | 第64-67页 |
4.2.1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发展的不充分 | 第64-65页 |
4.2.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发展的不充分 | 第65-67页 |
4.3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发展的地区不平衡 | 第67-74页 |
4.3.1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发展的不平衡 | 第67-71页 |
4.3.1.1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抚养比的地区不平衡 | 第67-68页 |
4.3.1.2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的地区不平衡 | 第68-69页 |
4.3.1.3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支付月数的地区不平衡 | 第69-71页 |
4.3.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发展的不平衡 | 第71-72页 |
4.3.3 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发展的不平衡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划转的供给侧分析 | 第74-91页 |
5.1 全国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存量分析 | 第74-77页 |
5.2 中央直属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存量分析 | 第77-79页 |
5.3 地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存量分析 | 第79-91页 |
5.3.1 北京市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存量分析 | 第79-81页 |
5.3.2 山东省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存量分析 | 第81-83页 |
5.3.3 上海市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存量分析 | 第83-85页 |
5.3.4 安徽省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存量分析 | 第85-87页 |
5.3.5 内蒙古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存量分析 | 第87-91页 |
第六章 全国国有资本充实养老保险基金方案仿真模拟 | 第91-136页 |
6.1 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仿真分析 | 第91-124页 |
6.1.1 ―全面两孩‖政策下我国人口预测研究 | 第91-110页 |
6.1.1.1 模型假设 | 第91页 |
6.1.1.2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91-110页 |
6.1.2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预测研究 | 第110-124页 |
6.1.2.1 养老保险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110-111页 |
6.1.2.2 系统主要变量参数设定及关系分析 | 第111-118页 |
6.1.2.3 系统运行预测结果 | 第118-124页 |
6.2 全国国有资本充实养老保险基金方案仿真模拟 | 第124-136页 |
6.2.1 全国国有资本充实养老保险基金模型构建 | 第125-127页 |
6.2.1.1 模型的边界和时限确定 | 第125页 |
6.2.1.2 确定系统模型变量 | 第125-127页 |
6.2.2 不同生育水平下我国国有资本划转比例测算 | 第127-132页 |
6.2.2.1 高生育水平下的划转比例侧算 | 第128-130页 |
6.2.2.2 低生育水平下划转比例测算 | 第130-132页 |
6.2.3 不同生育水平下我国国有资本划转方案仿真模拟 | 第132-136页 |
6.2.3.1 国有资本规模总量预测 | 第132-133页 |
6.2.3.2 低生育水平下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划转方案模拟 | 第133-134页 |
6.2.3.3 高生育水平下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划转方案模拟 | 第134-136页 |
第七章 地方国有资本充实养老保险基金方案仿真模拟——以山东省为例 | 第136-151页 |
7.1 山东省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仿真分析 | 第136-147页 |
7.1.1 山东省人口预测 | 第136-140页 |
7.1.2 山东省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预测 | 第140-147页 |
7.2 山东省国有资本充实养老保险基金仿真模拟 | 第147-151页 |
第八章 划转的路径设计 | 第151-169页 |
8.1 划转的主体博弈关系 | 第151-156页 |
8.1.1 七大主体在划转中的角色定位 | 第151-153页 |
8.1.2 划转中的主体博弈关系 | 第153-156页 |
8.2 划转的原则 | 第156-159页 |
8.3 划转的实施路径 | 第159-169页 |
8.3.1 分类型:按国有企业类型分类划转 | 第159-162页 |
8.3.1.1 按中央直属国有企业和地方所属国有企业分步划转 | 第159-161页 |
8.3.1.2 按商业类国有企业、公益类国有企业分步划转 | 第161-162页 |
8.3.2 分阶段:按三步走战略分步划转 | 第162-164页 |
8.3.2.1 2018 年-2020年试点划转 | 第162-163页 |
8.3.2.2 2020 年-2035年基本实现按比例划转 | 第163-164页 |
8.3.2.3 2035 年-2050年全面实现按比例划转 | 第164页 |
8.3.3 分空间:按经济地理空间分地区划转 | 第164-165页 |
8.3.3.1 东部地区划转方案 | 第164-165页 |
8.3.3.2 中西部地区划转方案 | 第165页 |
8.3.4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对不同地区的补充划转路径研究 | 第165-169页 |
第九章 划转的政策建议 | 第169-178页 |
9.1 法律层面——健全划转的法律法规及风险预警体系 | 第170-173页 |
9.2 技术层面——建立划转的智能化信息平台 | 第173-174页 |
9.3 市场层面——促进划转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 第174-175页 |
9.4 社会层面——健全划转的监督管理体系 | 第175-176页 |
9.5 人才层面——构建划转的专业人才队伍 | 第176-178页 |
第十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78-183页 |
10.1 主要结论 | 第178-182页 |
10.2 研究展望 | 第182-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205页 |
附录:系统动力学公式 | 第205-2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 第229-230页 |
后记 | 第230-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