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章 融合三教与苏轼和谐人生观的形成 | 第14-19页 |
第一节 “和”的溯源及文化内涵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孔老庄禅与苏轼和谐人生观的对接 | 第16-19页 |
第二章 仕宦浮沉与苏轼和谐人格塑造 | 第19-25页 |
第一节 乌台诗案对苏轼理想人格的撞击 | 第19-21页 |
一、世事一场大梦 | 第19-20页 |
二、“戴罪”之身意平和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苏轼宦海生涯中的和谐人格塑造 | 第21-25页 |
一、深于性命自得 | 第22-23页 |
二、随物赋形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苏轼诗文的“和”境 | 第25-43页 |
第一节 苏轼诗文的“天和”之境——人与天道和合一体 | 第25-28页 |
一、心景合一传自然奇美 | 第25-26页 |
二、心与天通抒自由心境 | 第26-28页 |
第二节 苏轼诗文的“人和”之境——人与人之间和然有序 | 第28-35页 |
一、一枕相思伉俪情 | 第28-30页 |
二、与君世世为兄弟 | 第30-32页 |
三、父老相携迎此翁 | 第32-34页 |
四、朋友真诚宽心胸 | 第34-35页 |
第三节 苏轼诗文的“心和”之境——人之内心和满自足 | 第35-43页 |
一、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 | 第36-37页 |
二、躬自反省的生命体认 | 第37-39页 |
三、通达无碍的人生至乐 | 第39-43页 |
第四章 苏轼和谐审美人格的时代价值 | 第43-47页 |
第一节 对理想人格形成的示范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对文艺创作的滋养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