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青核基因雄性不育系的创制及利用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1 雄性不育概述 | 第12页 |
1.2 雄性不育的类型 | 第12-16页 |
1.2.1 核基因雄性不育 | 第12-14页 |
1.2.2 细胞质雄性不育 | 第14-15页 |
1.2.3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 第15页 |
1.2.4 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 | 第15-16页 |
1.3 植物雄性不育的来源 | 第16-17页 |
1.3.1 自然突变 | 第16页 |
1.3.2 诱变育种 | 第16页 |
1.3.3 有性杂交 | 第16页 |
1.3.4 生物技术育种 | 第16-17页 |
1.4 核不育复等位基因雄性不育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苏州青核基因雄性不育系的转育 | 第18-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18-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8页 |
2.2.1 待转育品系苏州青基因型鉴定 | 第19-20页 |
2.2.2 苏州青定向转育 | 第20-21页 |
2.2.3 转育的结果与分析 | 第21-28页 |
2.3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苏州青核基因雄性不育系的转育效果分析 | 第29-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29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29-31页 |
3.2.1 杂交组合的配制 | 第30页 |
3.2.2 植株田间性状调查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3.3.1 核不育系的转育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3.3.2 主要植物学性状调查 | 第32-33页 |
3.3.3 植株表型观察 | 第33页 |
3.3.4 抗病性 | 第33-34页 |
3.3.5 杂交组合整齐度分析 | 第34-37页 |
3.3.6 小区产量分析 | 第37-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图版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