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其他政治理论问题论文--民主、人权、民权论文

基于党国关系视角下的国家民主转型—前苏联、韩国和新加坡的比较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导论第8-14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2-13页
        (一)案例研究法第12页
        (二)比较研究法第12-13页
    四、创新点第13-14页
第二章 政党—国家关系和民主转型理论概述第14-19页
    一、政党—国家关系的内涵第14-16页
        (一)西方国家的政党—国家关系第14-15页
        (二)中国独特的政党—国家关系第15-16页
    二、民主转型的内涵第16-19页
        (一)民主转型的含义第16-17页
        (二)影响民主转型的因素第17-19页
第三章 前苏联:激进式民主第19-26页
    一、二战以来前苏联民主转型过程中的政党—国家关系第19-24页
        (一)列宁时期的政党—国家关系第19-20页
        (二)斯大林时期的政党—国家关系第20-22页
        (三)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党—国家关系第22-23页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党—国家关系第23-24页
    二、前苏联政党—国家关系导致民主转型失败的原因第24-26页
        (一)推行“公开性”、“民主化”引发政治斗争第24页
        (二)苏共放弃民主集中制,丧失战斗力和凝聚力第24-25页
        (三)改革进程不能循序渐进,政治和经济关系混乱第25-26页
第四章 韩国:温和的威权政体第26-37页
    一、二战以来韩国民主转型过程中的政党—国家关系第26-33页
        (一)第一共和国时期:李承晚的独裁统治第26-28页
        (二)第二共和国时期:民主制度的短暂尝试第28-29页
        (三)第三、四共和国时期:朴正熙的军政府统治第29-30页
        (四)第五共和国时期:全斗焕的新军部政权第30-31页
        (五)第六共和国:民主转型及巩固第31-33页
    二、韩国民主转型过程中政党—国家关系的基本特点第33-35页
        (一)允许反对党的存在,形成了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竞争型”政党体制第33-34页
        (二)政党分化组合频繁,政党稳定性差第34页
        (三)政治精英掌握民主转型的主动权第34-35页
    三、韩国民主转型过程中政党—国家关系的问题第35-37页
        (一)地缘主义第35页
        (二)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缺乏合作精神第35-36页
        (三)总统权力相对较大第36-37页
第五章 新加坡:体制内转型第37-43页
    一、二战以来新加坡民主转型过程中的政党—国家关系第37-38页
        (一)建国初期的民主体制第37-38页
        (二)以李光耀为核心的威权政治第38页
    二、新加坡民主转型过程中政党—国家关系的基本特点第38-41页
        (一)政治发展的现代性第38-39页
        (二)强国家—弱社会的建构模式第39-40页
        (三)精英主义的治理模式第40-41页
    三、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领导下民主转型的成就第41-43页
        (一)人民行动党领导下的经济高速发展第41页
        (二)人民行动党领导下形成了独特的新加坡模式第41-43页
第六章 前苏联、韩国和新加坡民主转型的比较分析第43-46页
    一、共同点第43-44页
    二、差异性第44-46页
第七章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共同体领域中的人权观研究
下一篇:沃勒斯坦、阿瑞吉的现代世界体系变革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