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全新世大暖期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土地覆盖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草地分类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积温的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意义 | 第15-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3.4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2.1 数据来源 | 第1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2.2.1 空间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2.2.2 >0℃积温的计算 | 第20页 |
2.2.3 误差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2.2.4 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 | 第21-23页 |
3 数据预处理 | 第23-35页 |
3.1 中国现代气温与降水的空间分布 | 第23页 |
3.2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温与降水的空间分布 | 第23-25页 |
3.3 现代>0℃累年均积温空间分布 | 第25-26页 |
3.4 全新世大暖期>0℃累年均积温空间分布 | 第26-35页 |
3.4.1 全国范围内累年均气温与>0℃累年均积温的关系模型 | 第26-31页 |
3.4.2 单个生态地理区域内累年均气温与>0℃累年均积温的关系模型 | 第31-34页 |
3.4.3 全新世大暖期>0℃的累年均积温空间分布 | 第34-3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4.1 全新世大暖期草地类型热量级空间分布 | 第35-36页 |
4.2 全新世大暖期草地类型湿润度空间分布 | 第36-37页 |
4.3 全新世大暖期草地类型空间分布 | 第37-43页 |
4.3.1 西北地区草地类型空间分布 | 第38-39页 |
4.3.2 北方地区草地类型空间分布 | 第39-40页 |
4.3.3 青藏地区草地类型空间分布 | 第40-41页 |
4.3.4 南方地区的草地类型空间分布 | 第41-43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3-51页 |
5.1 结论 | 第43-44页 |
5.1.1 全新世大暖期草地类型热量级 | 第43页 |
5.1.2 全新世大暖期草地类型湿润度 | 第43-44页 |
5.1.3 全新世大暖期草地类型 | 第44页 |
5.1.4 累年均气温与>0℃累年均积温的关系模型 | 第44页 |
5.2 讨论 | 第44-50页 |
5.2.1 全新世大暖期牧区与农区空间分布 | 第44-47页 |
5.2.2 积温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5.2.3 全新世大暖期草地类型划分研究的对比分析 | 第49页 |
5.2.4 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的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5.3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个人简介 | 第62-63页 |
导师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