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中英文注释表 | 第16-18页 |
引言 | 第18-20页 |
实验部分 | 第20-74页 |
第一部分 基于费氏弧菌CS234、明亮发光杆菌502以及青海弧菌Q67的Microtox测试体系反应条件的优化研究 | 第20-32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1.1.1 发光细菌 | 第20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1.1.4 方法 | 第21-23页 |
1.1.4.1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 第21-22页 |
1.1.4.2 pH值对费氏弧菌CS234、明亮发光杆菌502以及青海弧菌Q67发光强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1.1.5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1.2 结果 | 第23-27页 |
1.2.1 Plackett-Burman法实验结果 | 第23-25页 |
1.2.2 不同pH值对费氏弧菌CS234、明亮发光杆菌502以及青海弧菌Q67发光强度的影响 | 第25-27页 |
1.3 小结 | 第27-32页 |
1.3.1 发光细菌Microtox测试反应体系温度的选择 | 第27-28页 |
1.3.2 发光细菌Microtox测试结果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28-29页 |
1.3.3 不同发光细菌pH值适应范围的考察 | 第29-30页 |
1.3.4 费氏弧菌CS234用于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的原理 | 第30-32页 |
第二部分 基于费氏弧菌CS234的Microtox测试体系方法学的验证 | 第32-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2.1.1 发光细菌 | 第3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2.1.4 方法 | 第33-34页 |
2.1.4.1 测试方法特异性的考察 | 第33页 |
2.1.4.2 ZnSO_4·7H_2O标准曲线的考察 | 第33页 |
2.1.4.3 ZnSO_4·7H_2O精密度以及准确性的考察 | 第33-34页 |
2.1.4.4 ZnSO_4·7H_2O灵敏度的考察 | 第34页 |
2.1.4.5 ZnSO_4·7H_2O储备液及其质量控制样品溶液中Zn~(2+)稳定性的考察 | 第34页 |
2.1.5 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2.2 结果 | 第35-39页 |
2.2.1 特异性考察结果 | 第35页 |
2.2.2 ZnSO_4·7H_2O线性范围、灵敏度、精密度以及准确性考察结果 | 第35-37页 |
2.2.3 ZnSO_4·7H_2O储备液及其质量控制样品稳定性考察结果 | 第37-39页 |
2.3 小结 | 第39-41页 |
2.3.1 参比毒物的选择 | 第39-40页 |
2.3.2 受试样品毒性大小的定量表征及其判断方法 | 第40-41页 |
第三部分 参麦注射液Microtox测试生物毒性与相关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 | 第41-7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9页 |
3.1.1 发光细菌 | 第41页 |
3.1.2 受试样品 | 第41-42页 |
3.1.3 细胞株 | 第42页 |
3.1.4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3.1.5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3.1.6 方法 | 第43-48页 |
3.1.6.1 参比毒物ZnSO_4·7H_2O标准曲线各点溶液及其质量控制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44页 |
3.1.6.2 不同厂家及批次参麦注射液Microtox测试样品的制备 | 第44-45页 |
3.1.6.3 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_1以及人参皂苷Rb_1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第45页 |
3.1.6.4 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_1以及人参皂苷Rb_1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45-46页 |
3.1.6.5 HMC-1细胞培养、冻存及复苏方法 | 第46页 |
3.1.6.6 测试方法 | 第46-48页 |
3.1.7 结果计算以及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3.2 结果 | 第49-70页 |
3.2.1 参比毒物ZnSO_4·7H_2O及其质量控制样品测试结果 | 第49页 |
3.2.2 不同厂家及批次参麦注射液Microtox测试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 第49-61页 |
3.2.3 不同厂家及批次参麦注射液中三种人参皂苷含量测定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 第61-64页 |
3.2.3.1 空白溶剂、三种人参皂苷标准品以及参麦注射液样品高效液相色谱图 | 第61-62页 |
3.2.3.2 不同厂家及批次参麦注射液中三种人参皂苷含量测定的结果 | 第62-63页 |
3.2.3.3 不同厂家及批次参麦注射液中三种人参皂苷及其总含量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 第63-64页 |
3.2.4 不同厂家及批次参麦注射液Microtox测试结果与三种人参皂苷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64-67页 |
3.2.5 HMC-1人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结果 | 第67-70页 |
3.2.5.1 光镜下各组HMC-1细胞的基本形态观察 | 第67-68页 |
3.2.5.2 不同药物对HMC-1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 第68-70页 |
3.3 小结 | 第70-74页 |
3.3.1 参麦注射液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70-71页 |
3.3.2 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及其现行质量控制方法 | 第71-72页 |
3.3.3 参麦注射液Microtox测试结果及其质量控制意义探讨 | 第72-74页 |
讨论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创新与特色 | 第77-78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综述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其机制探讨 | 第8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以及科研成果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