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序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通络养生之理论基础与框架构建 | 第11-26页 |
1 “通络”之理论源流与内涵’ | 第11-17页 |
1.1 “通络”一词之起源、演变 | 第11-13页 |
1.2 “经”“络”功能认识之源起与延伸 | 第13-15页 |
1.3 “经气”(气络)之含义,及与功能 | 第15-16页 |
1.4 “血”(脉络)之内涵 | 第16页 |
1.5 气血相关之实质 | 第16-17页 |
2 形而上的“哲学本源论”对生命运行规律(经络)之认识 | 第17-21页 |
2.1 “元整体论”的生命观(气一元论) | 第17页 |
2.2 “一气流通”之恒动观 | 第17-18页 |
2.3 “制则生化”之协调观 | 第18-19页 |
2.4 “动静与一”之平衡观 | 第19页 |
2.5 天人合一之整体观(“天地人时”相应) | 第19-20页 |
2.6 “形、气、神”合一之系统观(形神合一) | 第20-21页 |
3 生命信息(气、血)运动、生化规律与人体之作用 | 第21-26页 |
3.1 人体“气、血”,生化的规律与联系 | 第21页 |
3.2 气机运行的共性规律“神气相依”---脑为气机升降之巅 | 第21-22页 |
3.3 气血运行共同'途径---“十二经、别络之血气,皆上行于脑,行于头面,”(《内观经》) | 第22-23页 |
3.4 经络气血共同之调摄规律---“脉舍神”(《灵枢·本神》)之探讨 | 第23-25页 |
3.5 经、络枢机(脊椎督络)功能,与“启神通督”(《道藏 经络十书》)之认识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通络养生之源流、实践之探讨 | 第26-51页 |
4 通络养生理论体系之构建 | 第26-29页 |
4.1 “血气、形神”之协同调节,是通络养生建立之基础 | 第26-27页 |
4.2 通络养生的理论雏形与科学依据 | 第27页 |
4.3 通络养生”,对通法概念的理解---“形而上”的整体调和思维(承、制、调、平),与行而下的“汇通百家、合修众术”思维 | 第27-28页 |
4.4 通络养生,病理阶段、层次之运用 | 第28-29页 |
5 通络养生的学术源流与内涵 | 第29-40页 |
5.1 相应学术思想的基本沿革、时代特色与分流 | 第29-36页 |
5.2 通络养生与经典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交汇 | 第36-38页 |
5.3 医道经典与杂学汇通之提炼 | 第38-40页 |
6 通络实践技术的研究与运用 | 第40-51页 |
6.1 通络养生蕴藏的生命、文化意境与内涵之认识 | 第40-42页 |
6.2 通络养生在日常生活调养、运用之总结 | 第42-45页 |
6.3 通络“经典方术”修炼的层次、原理之归类与剖析 | 第45-51页 |
总结: 通络养生的启示意义 | 第51-53页 |
(一) 对疑难病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利用高质量生活之保障 | 第51页 |
(二) 揭示了古代生命科学“整体、协调”观,注重于生命潜能开发与利用 | 第51-52页 |
(三) 进一步完善了络病学体系,从气络论角度深层揭示“生命潜在规律” | 第52-53页 |
(四) 推动了络病学向健康领域之渗透,对未来大健康产业内涵,以及“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型,起到了重要桥梁作用 | 第53页 |
展望: 尊重生命规律---引导并结合未来新兴科技领域(数据、人工智能),与养生、保健产业协同发展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第三部分 通络学说“治养结合”与实验内容之补充 | 第57-68页 |
课题实验补充的原因与依据 | 第57-58页 |
实验补充:通心络干预家兔心梗实验---对微血管数量增加、改善,于病理预防层面意义之探讨 | 第58-68页 |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 第59-61页 |
1.1 Materials实验动物 | 第59页 |
1.2 实验分组及用药方法 | 第59-60页 |
1.3 模型建立 | 第60页 |
1.4 超声心动图 | 第60页 |
1.5 心电图采集与分析 | 第60页 |
1.6 左心室内压测量 | 第60页 |
1.7 梗死面积测量 | 第60页 |
1.8 心脏MicroCT扫描和3D重建 | 第60-61页 |
2. Results | 第61页 |
2.1 超声心动图变化情况 | 第61页 |
2.2 心电图变化 | 第61页 |
2.3 病理变化及冠状动脉3D重构毛细血管数量分析 | 第61页 |
3. Dicussion | 第61-62页 |
4. 结论 | 第62-63页 |
References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页 |
个人简介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