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生产论文

海藻多糖提取、纯化及其补体结合活性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课题背景第11-12页
    1.2 课题研究现状第12-20页
        1.2.1 海藻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第12-14页
        1.2.2 实验设计在海藻多糖提取条件优化中的应用第14-16页
        1.2.3 海藻多糖分离纯化与精制第16-18页
        1.2.4 海藻多糖补体结合活性的研究第18-20页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0页
        1.3.1 课题来源第20页
        1.3.2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0页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2章 海藻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第22-33页
    2.1 材料第22页
        2.1.1 实验材料第22页
        2.1.2 实验仪器第22页
        2.1.3 主要试剂第22页
    2.2 方法第22-25页
        2.2.1 优化方案设计第23页
        2.2.2 均匀设计法提取海带渣多糖第23页
        2.2.3 不同对照方法提取海带渣多糖第23-24页
        2.2.4 海带渣多糖浓度的测定第24-2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5-31页
        2.3.1 总糖含量测定标准曲线的制作第25页
        2.3.2 海带渣多糖的均匀设计提取结果第25-26页
        2.3.3 海带渣多糖产量的回归分析与优化模型第26-29页
        2.3.4 优化验证实验第29-30页
        2.3.5 不同提取方法的海藻多糖提取率比较研究第30页
        2.3.6 讨论第30-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3章 海藻多糖的补体结合活性研究第33-43页
    3.1 材料第33-34页
        3.1.1 实验仪器第33页
        3.1.2 细胞及主要试剂第33-34页
        3.1.3 缓冲液及试剂的配置第34页
    3.2 方法第34-36页
        3.2.1 补体结合实验第34-36页
        3.2.2 以补体结合活性为指标的回归分析与优化模型第36页
        3.2.3 兼顾产量和补体结合活性的回归分析与优化模型第36页
        3.2.4 优化验证试验第3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6-42页
        3.3.1 不同粗多糖样品的补体结合活性测定结果第36-38页
        3.3.2 以补体结合活性为指标的提取条件优化模型第38-39页
        3.3.3 兼顾补体结合活性与提取率的多糖提取条件优化模型第39页
        3.3.4 不同优化模型的多糖补体结合活性验证结果第39-41页
        3.3.5 讨论第41-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海藻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第43-61页
    4.1 材料第43-44页
        4.1.1 实验仪器第43页
        4.1.2 色谱填料及色谱柱第43-44页
        4.1.3 主要化学试剂第44页
    4.2 方法第44-47页
        4.2.1 色谱柱和色谱填料预处理第44页
        4.2.2 大孔树脂纯化粗多糖第44-46页
        4.2.3 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多糖第46页
        4.2.4 透析法除盐和小分子杂质第46页
        4.2.5 凝胶色谱柱对各级分多糖的纯化第46-4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7-59页
        4.3.1 蛋白质及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第47-48页
        4.3.2 大孔树脂筛选结果第48-52页
        4.3.3 大孔树脂D3520 对粗多糖的大量富集纯化第52-53页
        4.3.4 离子交换树脂DEAE Sepharose CL-6B对多糖的纯化分级第53-56页
        4.3.5 透析除盐和小分子杂质第56页
        4.3.6 凝胶色谱柱对各级分多糖的纯化结果第56-59页
        4.3.7 讨论第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69-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e(Ⅲ)/过硫酸盐体系降解有机污染物及其机理研究
下一篇:黑磷光电特性及其异质结器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