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5页 |
1.3.1 国内外粗纱机的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外粗纱机的外观造型对比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工业设备造型设计理论 | 第15-25页 |
2.1 产品外观造型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2.2 工业设备中的造型理论 | 第16-19页 |
2.2.1 三维构成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2 工业设备中三维构成的常用处理手法 | 第17-19页 |
2.3 工业设备中的色彩理论 | 第19-22页 |
2.3.1 色彩的语义特征 | 第19-21页 |
2.3.2 色彩与工业设计 | 第21-22页 |
2.4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4.1 人机工程学定义 | 第22页 |
2.4.2 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 | 第22页 |
2.4.3 人机工程学与工业设计 | 第22-25页 |
第三章 粗纱机尾部的结构与外观分析 | 第25-33页 |
3.1 JWF1418A粗纱机概述 | 第25-27页 |
3.1.1 粗纱机 | 第25-26页 |
3.1.2 JWF1418A粗纱机尾部 | 第26-27页 |
3.2 JWF1418A粗纱机尾部的外观分析 | 第27-31页 |
3.2.1 JWF1418A粗纱机尾部外观元素尺寸 | 第27-28页 |
3.2.2 JWF1418A粗纱机尾部视觉元素分析 | 第28-31页 |
3.3 基于粗纱机尾部外观所提出的设计要求 | 第31-33页 |
第四章 JWF1418A粗纱机尾部造型设计的美学法则 | 第33-39页 |
4.1 统一与变化法则 | 第33-34页 |
4.2 对比与调和法则 | 第34-36页 |
4.2.1 对比法则 | 第34-35页 |
4.2.2 调和法则 | 第35-36页 |
4.3 比例与尺度法则 | 第36页 |
4.4 对称与均衡法则 | 第36-37页 |
4.5 节奏与韵律法则 | 第37-39页 |
第五章 JWF1418A型粗纱机尾部设计 | 第39-63页 |
5.1 粗纱机尾部外观设计影响因素 | 第39-41页 |
5.1.1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第39-40页 |
5.1.2 局部间的关系 | 第40-41页 |
5.2 JWF1418A粗纱机尾部造型初步设计 | 第41-44页 |
5.2.1 粗纱机尾部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 | 第42-44页 |
5.3 JWF1418A粗纱机尾部造型细化设计 | 第44-52页 |
5.3.1 尺度和比例与尾部造型设计 | 第44-47页 |
5.3.2 对比和调和与尾部造型设计 | 第47-50页 |
5.3.3 其他美学手法与尾部造型设计 | 第50-52页 |
5.4 JWF1418A粗纱机尾部主要视觉元素设计 | 第52-53页 |
5.4.1 门窗造型设计 | 第52页 |
5.4.2 门把手造型设计 | 第52-53页 |
5.4.3 通风口造型设计 | 第53页 |
5.5 JWF1418A粗纱机尾部色彩及材料选择 | 第53-56页 |
5.5.1 尾部色彩 | 第53-56页 |
5.5.2 尾部材料 | 第56页 |
5.6 JWF1418A粗纱机尾部人机设计 | 第56-61页 |
5.6.1 数控面板设计 | 第57-60页 |
5.6.2 紧急制动按钮设计 | 第60-61页 |
5.7 有关粗纱机工作车间环境的思考 | 第61-63页 |
第六章 设计方案展示 | 第63-69页 |
6.1 尾部手绘草图 | 第63页 |
6.2 尾部效果图 | 第63-6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论文发表与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