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区的地理概况 | 第9-10页 |
1.2 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 第10页 |
1.3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6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8 工作量统计 | 第12-13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3-37页 |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 第13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3-28页 |
2.2.1 古生代的外来(推覆)地层 | 第15-18页 |
2.2.1.1 奥陶系(O) | 第16-17页 |
2.2.1.2 志留系(S) | 第17页 |
2.2.1.3 泥盆系(D) | 第17-18页 |
2.2.2 晚古生代地层(不含泥盆系) | 第18-23页 |
2.2.2.1 晚古生代的俯冲增生的拼接地层 | 第19-23页 |
2.2.2.2 晚古生界上叠沉积地层 | 第23页 |
2.2.3 中生界 | 第23-24页 |
2.2.4 新生界 | 第24-28页 |
2.2.4.1 古近系(E) | 第24-26页 |
2.2.4.2 第四系(Q) | 第26-28页 |
2.3 岩浆岩 | 第28-31页 |
2.3.1 超基性岩 | 第29页 |
2.3.2 晚石炭世基性岩墙群 | 第29页 |
2.3.3 中酸性侵入岩 | 第29-31页 |
2.3.3.1 晚三叠的世中酸性侵入岩 | 第29-31页 |
2.3.3.2 晚侏罗世花岗岩(J3γm) | 第31页 |
2.4 火山岩 | 第31页 |
2.5 区域构造特征 | 第31-37页 |
2.5.1 构造期次及主要特征 | 第31-32页 |
2.5.2 构造格架 | 第32页 |
2.5.3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 | 第32页 |
2.5.4 各构造单元分述 | 第32-34页 |
2.5.5 研究区主要断裂 | 第34-35页 |
2.5.6 新构造运动 | 第35-37页 |
第3章 研究区玄武岩的变质、变形特征 | 第37-56页 |
3.1 研究区玄武岩的总体特征 | 第37-40页 |
3.1.1 中石炭世-早二叠世玄武岩 | 第37-38页 |
3.1.2 二叠世中期的玄武岩 | 第38-40页 |
3.2 研究区所属的构造混杂岩带特征 | 第40-41页 |
3.2.1 构造混杂岩带的形成机制 | 第40页 |
3.2.2 研究区构造混杂岩带的岩石组成及宏观变形特征 | 第40-41页 |
3.3 研究区玄武岩的变质特征 | 第41-45页 |
3.3.1 雪水河岩组和蓝岭岩组的变质玄武岩的岩性特点 | 第41-44页 |
3.3.2 雪水河剖面主要岩性(图3-6) | 第44-45页 |
3.4 研究区玄武岩的变形特点 | 第45-56页 |
3.4.1 第一期变形 | 第46-47页 |
3.4.2 第二期变形 | 第47-56页 |
3.4.2.1 玄武岩中的构造面理置换 | 第48页 |
3.4.2.2 第二期变形中对气孔杏仁状玄武岩进行应变测量分析 | 第48-56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