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地图制图学(地图学)论文--地图编制论文--制图自动化论文

地图线要素自动综合并行计算方法研究--以等高线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9页
图表目录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地图线要素自动综合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并行计算在地图综合中的应用现状第15-16页
    1.3 地图线要素自动综合并行计算研究存在问题及趋势第16-17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页
        1.4.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4.3 章节安排第18-19页
第2章 地图线要素自动综合理论基础第19-32页
    2.1 地图中的线要素第19-20页
    2.2 地图自动综合过程第20-23页
        2.2.1 传统手工地图综合过程第20-22页
        2.2.2 数字条件下地图自动综合过程第22-23页
    2.3 地图线要素自动综合算子及算法第23-26页
        2.3.1 线要素简化算子及算法第24-25页
        2.3.2 线要素选取算子及算法第25-26页
    2.4 线要素地图综合约束第26-31页
        2.4.1 地图综合约束的概念及来源第26-28页
        2.4.2 地图综合约束条件的分类第28-30页
        2.4.3 地图综合约束对地图综合的控制第30-31页
    2.5 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常用线要素简化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第32-45页
    3.1 算法时间复杂度第32-33页
        3.1.1 算法的定义及特征第32页
        3.1.2 算法时间复杂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第32-33页
        3.1.3 时间复杂度分析的方法第33页
    3.2 线要素简化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第33-44页
        3.2.1 间隔取点法第33-34页
        3.2.2 垂距限差法第34-35页
        3.2.3 角度限差法第35-36页
        3.2.4 "圆"算法第36-37页
        3.2.5 Li-Openshaw算法第37-38页
        3.2.6 光栏法第38-40页
        3.2.7 Douglas-Peucker算法第40页
        3.2.8 Lang算法第40-42页
        3.2.9 渐进式化简算法第42-44页
    3.3 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地图线要素自动综合并行计算的数据分解方法第45-56页
    4.1 面向并行计算的空间数据分解方法第45-46页
        4.1.1 基于条带和矩形块的空间数据数据分解方法第45页
        4.1.2 基于Hilbert曲线的空间数据数据分解方法第45-46页
    4.2 基于层次结构的线要素数据分解策略第46-48页
    4.3 等高线地图自动综合基本理论第48-54页
        4.3.1 等高线地图综合相关知识第48-51页
        4.3.2 等高线自动综合的基本方法第51-54页
    4.4 面向等高线地图综合并行计算的数据分解方法第54-55页
        4.4.1 等高线综合并行计算对数据分解的要求第54页
        4.4.2 基于高程带的等高线数据分解方法第54-55页
    4.5 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地图线要素自动综合并行计算实验第56-74页
    5.1 并行计算介绍第56-61页
        5.1.1 并行计算概念、发展趋势及分类第56页
        5.1.2 并行计算编程环境第56-60页
        5.1.3 并行计算的性能度量第60-61页
    5.2 基于OpenMP的线简化算法的并行计算实验第61-63页
        5.2.1 实验环境及数据第61页
        5.2.2 实验平台第61-62页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2-63页
    5.3 基于MPI的等高线简化算法的并行计算实验第63-73页
        5.3.1 实验环境及数据第64-66页
        5.3.2 实验平台第66-67页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7-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6.1 结论第74页
    6.2 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塔河油田构造演化及成藏过程动态仿真研究
下一篇:南京银行投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