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绪论 | 第16-24页 |
第一章 “西游”故事的图文演进 | 第24-64页 |
第一节 真实“西游”事件向神魔小说的演变 | 第24-30页 |
第二节 真实再现“西游”事件向艺术虚构图像创作的演变 | 第30-48页 |
一 历史人物的艺术再现:以“玄奘取经图”为代表 | 第30-32页 |
二 由真实再现向艺术虚构的转化:以《唐僧取经图册》为代表 | 第32-40页 |
三 “西游”取经队伍的形成:以古代壁画、雕塑和瓷枕遗存为代表 | 第40-48页 |
第三节 “杨评本”杂剧《西游记》在“西游”故事演进中的地位 | 第48-64页 |
一 杂剧《西游记》作者与刊本情况 | 第48-49页 |
二 “杨评本”杂剧《西游记》插图艺术风格 | 第49-54页 |
三 “杨评本”杂剧《西游记》对“西游”故事的演进 | 第54-64页 |
第二章 金陵派版刻风格:世德堂本插图研究 | 第64-124页 |
第一节 世德堂本插图的艺术特点 | 第64-82页 |
一 世德堂本版本情况 | 第64页 |
二 图像作为断定世德堂本刊刻年代的重要佐证 | 第64-68页 |
三 世德堂本插图的艺术特点 | 第68-82页 |
第二节 世德堂本图文关系研究 | 第82-104页 |
一 世德堂本图文互文性现象研究 | 第82-91页 |
二 图像内在系统的互文现象研究 | 第91-99页 |
三 余论 | 第99-104页 |
第三节 《西游记》与《目连戏》互文性研究 | 第104-124页 |
一 《西游记》与《目连戏》插图互文性研究 | 第104-119页 |
二 《西游记》与《目连戏》文本互文性研究 | 第119-124页 |
第三章 徽派版刻风格:李评本插图研究 | 第124-170页 |
第一节 “李评本”插图的艺术风格 | 第124-142页 |
一 镌刻艺术风格上的工丽婉约 | 第124-128页 |
二 中景式构图创设的情景交融 | 第128-131页 |
三 人物动作刻画的张驰结合 | 第131-136页 |
四 文本深层解读后的图文一体 | 第136-142页 |
第二节 沉情于文本之内,化境于图像之外 | 第142-164页 |
一 “李评本”插图与文本之间的内涵考察 | 第142-147页 |
二 “李评本”插图与文本之间的形式考察 | 第147-155页 |
三 “李评本”插图的文人画创作倾向 | 第155-164页 |
第三节 图像证史:“李评本”插图对版本考定的价值 | 第164-170页 |
一 学术界关于“李评本”刊刻年代的讨论 | 第164-165页 |
二 围绕插图对“李评本”刊刻年代的考证 | 第165-169页 |
三 结论 | 第169-170页 |
第四章 建安派版刻风格:闽南三本插图研究(上) | 第170-222页 |
第一节 杨闽斋本插图的艺术风格 | 第170-190页 |
一 杨闽斋本版本情况 | 第170-171页 |
二 杨闽斋本插图的艺术风格 | 第171-178页 |
三 杨闽斋本插图稚拙与成熟的内在矛盾 | 第178-190页 |
第二节 杨闽斋本图文关系研究 | 第190-210页 |
一 从杨闽斋本对故事情节的删减窥其艺术表现能力 | 第190-192页 |
二 从“图—文”互文性研究探杨闽斋本插图的优劣 | 第192-207页 |
三 杨闽斋本题注与插图关系研究 | 第207-210页 |
第三节 杨闽斋本与阳至和本插图比较研究 | 第210-222页 |
一 阳至和本版本及插图情况 | 第210-212页 |
二 杨闽斋本插图与阳至和本插图的相似性统计 | 第212-213页 |
三 杨闽斋本插图与阳至和本插图的互文性研究 | 第213-222页 |
第五章 建安派版刻风格:闽南三本插图研究(下) | 第222-270页 |
第一节 朱鼎臣本插图的艺术风格 | 第222-236页 |
一 朱鼎臣本刊本情况 | 第222页 |
二 朱鼎臣本插图的艺术风格 | 第222-233页 |
三 由朱鼎臣本插图引发的学术思考 | 第233-236页 |
第二节 朱鼎臣本图文关系研究 | 第236-254页 |
一 基于图文互文的形式考察 | 第236-240页 |
二 基于图文互文的内容考察 | 第240-247页 |
三 基于图像与题注的互文视角考察 | 第247-251页 |
四 “题注”所透露的刊本信息 | 第251-254页 |
第三节 朱鼎臣本与阳至和本插图比较研究 | 第254-270页 |
一 图像比较:朱鼎臣本对阳至和本的摹仿 | 第254-263页 |
二 文本考察:朱鼎臣本必晚于阳至和本 | 第263-270页 |
第六章 明代刊本《西游记》插图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 第270-333页 |
第一节 世德堂本对后世神魔小说插图创作的影响 | 第270-292页 |
一 《西游记》对《西洋记》语古文本的影响 | 第270-273页 |
二 《西游记》对《西洋记》插图的影响 | 第273-292页 |
第二节 “李评本”对后世“西游”故事图像创作的影响 | 第292-308页 |
一 “李评本”对“芥子园本”插图创作的影响 | 第292-301页 |
二 “李评本”刘张掖大佛寺“西游”故事壁画创作的影响 | 第301-308页 |
第三节 闽南三本之间插图相互影响研究 | 第308-333页 |
一 关于闽南三本承继关系的学术讨论情况 | 第308-311页 |
二 在插图比较中见闽南三本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311-325页 |
三 在插图互文中对闽南三 本承继关系的判断 | 第325-333页 |
结语 | 第333-336页 |
附录一:阳至和本与杨闽斋本插图相似性比较 | 第336-360页 |
附录二:朱鼎臣本与阳至和本插图相似性比较 | 第360-381页 |
附录三:阳至和本与朱鼎臣本及杨闽斋本插图相似性比较 | 第381-398页 |
参考文献 | 第398-405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05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405-406页 |
致谢 | 第4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