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插图索引 | 第13-16页 |
附表索引 | 第1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9页 |
1.2.1 直流输电系统换流技术的现状 | 第18-22页 |
1.2.2 直流输电对交流系统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2.3 感应滤波换流器的特点 | 第22-27页 |
1.2.4 直流调制改善交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2章 感应滤波换流变压器特性的机理研究 | 第31-49页 |
2.1 感应滤波换流变压器的滤波机理 | 第31-35页 |
2.1.1 感应型滤波换流变压器的接线方案 | 第31-34页 |
2.1.2 自耦型滤波换流变压器的接线方案 | 第34-35页 |
2.2 感应滤波换流变压器短路阻抗的优化设计 | 第35-43页 |
2.2.1 换流阀短路冲击电流与换流变压器短路阻抗之间的关系 | 第36-39页 |
2.2.2 换流变压器费用最低原则优化短路阻抗 | 第39-41页 |
2.2.3 其他因素优化短路阻抗 | 第41-42页 |
2.2.4 感应滤波换流变压器短路阻抗的优化计算实例 | 第42-43页 |
2.3 感应滤波换流变压器的无功补偿 | 第43-47页 |
2.3.1 感应滤波换流变压器的换相电抗计算 | 第43-45页 |
2.3.2 无功补偿时感应滤波换流变压器绕组电流的计算 | 第45-47页 |
2.4 感应滤波换流变压器的滤波及无功补偿实验 | 第47-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基于感应滤波的直流输电改善交流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49-82页 |
3.1 传统直流输电系统的谐波传递特性 | 第50-62页 |
3.1.1 直流侧谐波电压的计算 | 第50-58页 |
3.1.2 基于感应滤波的直流输电直流侧的谐波计算分析 | 第58-62页 |
3.2 基于感应滤波的直流输电系统等值谐波阻抗计算 | 第62-66页 |
3.2.1 换流器直流侧等值阻抗计算 | 第62-65页 |
3.2.2 换流器交流侧等值阻抗计算 | 第65-66页 |
3.3 感应滤波换流变压器的铁芯饱和 | 第66-73页 |
3.3.1 感应滤波换流变压器的励磁电流分析 | 第68-70页 |
3.3.2 铁芯磁阻的计算 | 第70-71页 |
3.3.3 励磁电流及绕组电流的波形分析 | 第71-73页 |
3.4 基于感应滤波的换流站交流电压稳定性研究 | 第73-81页 |
3.4.1 基于感应滤波的直流输电系统换相电压跌落值分析 | 第76-77页 |
3.4.2 基于感应滤波的直流输电系统换相电抗分析 | 第77-79页 |
3.4.3 换流站的电压调节效应的评估计算 | 第79-8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4章 改善交流系统频率稳定性的变结构直流调制 | 第82-98页 |
4.1 变结构的直流调制改善交流系统的频率稳定性 | 第82-85页 |
4.1.1 变结构控制的理论基础 | 第83-84页 |
4.1.2 交直流输电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84-85页 |
4.2 变结构控制的直流调制控制器设计 | 第85-92页 |
4.2.1 采用二次型最优切换面设计变结构控制器 | 第85-89页 |
4.2.2 抑制外部扰动及参数扰动的变结构控制直流调制器设计 | 第89-92页 |
4.3 采用常规控制对频率的稳定调节 | 第92-97页 |
4.3.1 快速汽门控制的数学模型建立 | 第93-95页 |
4.3.2 发电机快速汽门最优控制器设计 | 第95-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5章 直流调制改善两端交流系统暂态稳定性研究 | 第98-109页 |
5.1 平衡和稳定的概念 | 第99-100页 |
5.2 直流调制与发电机励磁的综合控制 | 第100-108页 |
5.2.1 两端系统的非线性数学模型 | 第100-101页 |
5.2.2 输电系统对控制效果的要求 | 第101-103页 |
5.2.3 直流调制与发电机励磁的非线性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 第103-104页 |
5.2.4 仿真分析 | 第104-10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结论 | 第109-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附录A 基于感应滤波的直流输电系统原理图 | 第121-122页 |
附录B 基于感应滤波的直流输电测试系统 | 第122-123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