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1-15页 |
| ·写作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写作的目的 | 第11页 |
| ·写作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本文的结构 | 第12-13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文章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2章 专利联盟的基本理论 | 第15-24页 |
| ·专利联盟的概念与分类 | 第15-16页 |
| ·专利联盟的概念 | 第15页 |
| ·专利联盟的分类 | 第15-16页 |
| ·专利联盟的产生原因——从"企业创新地位"的角度出发 | 第16-17页 |
| ·企业处于技术创新初期——推广技术标准,整合业界资源 | 第16页 |
| ·企业已拥有核心专利——寻求技术垄断 | 第16-17页 |
| ·企业已达到技术垄断——谋求垄断利润 | 第17页 |
| ·自主创新的新阶段——本土专利联盟的组建 | 第17-18页 |
| ·AVS专利联盟 | 第17-18页 |
| ·电压力锅专利联盟 | 第18页 |
| ·NCD地板专利联盟 | 第18页 |
| ·专利联盟对经济社会的正负效应 | 第18-24页 |
| ·专利联盟对经济社会的正面效应 | 第19-21页 |
| ·专利联盟对经济社会的负面效应 | 第21-24页 |
| 第3章 专利联盟反垄断规制的一般原理 | 第24-29页 |
| ·专利联盟反垄断规制的理论依据 | 第24-27页 |
| ·法经济学理论依据 | 第24页 |
| ·法哲学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 ·法理学理论依据 | 第25-26页 |
| ·反垄断法理论依据 | 第26页 |
| ·知识产权法理论依据 | 第26-27页 |
| ·专利联盟反垄断规制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 ·专利联盟反垄断规制的现实必要性 | 第27页 |
| ·专利联盟反垄断规制的法律必要性 | 第27-29页 |
| 第4章 专利联盟反垄断规制的比较法研究 | 第29-34页 |
| ·美国对专利联盟的规制 | 第29-31页 |
| ·自由放纵期——对于专利联盟的垄断行为完全认同 | 第29页 |
| ·直接敌意期——拥有专利本身就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 第29-30页 |
| ·合理审查期——专利联盟具有促进与抑制竞争的双重属性 | 第30-31页 |
| ·日本对专利联盟的规制 | 第31-32页 |
| ·欧盟对专利联盟的规制 | 第32-34页 |
| 第5章 专利联盟权利滥用行为的反垄断分析 | 第34-46页 |
| ·专利联盟组建过程中的反垄断分析 | 第34-40页 |
| ·对专利联盟内部结构的分析 | 第34-38页 |
| ·对联盟成员内部协议的分析 | 第38-40页 |
| ·专利联盟许可过程中的反垄断分析 | 第40-46页 |
| ·专利联盟的开放性 | 第40页 |
|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 第40-45页 |
| ·其他限制竞争的行为 | 第45-46页 |
| 第6章 我国专利联盟反垄断规制的完善 | 第46-55页 |
| ·我国专利联盟法律规制的现状 | 第46-47页 |
| ·《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 | 第46页 |
| ·《专利法》的相关规定 | 第46页 |
|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 | 第46-47页 |
| ·《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 第47页 |
| ·《对外贸易法》的相关规定 | 第47页 |
| ·我国目前法律规制的不足 | 第47-49页 |
| ·现行立法的缺失 | 第47-48页 |
| ·专门立法的缺乏 | 第48页 |
| ·执法机构的缺位 | 第48-49页 |
| ·专利联盟反垄断规制的完善 | 第49-55页 |
| ·专利联盟反垄断规制之立法模式 | 第49-50页 |
| ·专利联盟反垄断规制之立法内容 | 第50-53页 |
| ·专利联盟反垄断规制之执法机构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