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1.2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制备 | 第20-24页 |
1.2.1 水热(溶剂热)法 | 第20-21页 |
1.2.2 热裂解法 | 第21-24页 |
1.2.3 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晶 | 第24页 |
1.3 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机理 | 第24-27页 |
1.3.1 激发态吸收 | 第25-26页 |
1.3.2 能量传递上转换 | 第26页 |
1.3.3 交叉弛豫 | 第26页 |
1.3.4 合作敏化上转换 | 第26-27页 |
1.3.5 光子雪崩上转换 | 第27页 |
1.4 上转换纳米晶的应用 | 第27-37页 |
1.4.1 稀土上转换纳米晶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27-34页 |
1.4.2 稀土上转换纳米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第34-37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38-46页 |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38-39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9-40页 |
2.3 实验方法与技术 | 第40-45页 |
2.3.1 溶剂热制备 NaYF_4上转换荧光微米晶的合成路线 | 第40-41页 |
2.3.2 热裂解法制备 NaYF_4上转换荧光纳米晶的合成路线 | 第41页 |
2.3.3 溶剂热合成 NaYF_4微米晶 | 第41-42页 |
2.3.4 溶剂热合成超小尺寸稀土掺杂 CaF_2纳米晶 | 第42-43页 |
2.3.5 溶剂热合成稀土掺杂 KMnF_3微米晶 | 第43页 |
2.3.6 热裂解法合成稀土掺杂 NaYF_4纳米晶 | 第43页 |
2.3.7 制备稀土掺杂的核壳结构纳米晶 | 第43-44页 |
2.3.8 上转换纳米晶表面功能化修饰 | 第44-45页 |
2.4 材料测试与表征 | 第45-46页 |
2.4.1 场发射扫描电镜 | 第45页 |
2.4.2 X-射线粉末衍射谱 | 第45页 |
2.4.3 透射电镜 | 第45页 |
2.4.4 上转换荧光光谱 | 第45-46页 |
第3章 稀土掺杂 NaYF_4微米晶的制备、表征和上转换荧光性能的研究 | 第46-65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稀土掺杂 NaYF_4微米晶的结果与表征 | 第47-64页 |
3.2.1 稀土掺杂 NaYF_4微米晶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47-48页 |
3.2.2 NaYF_4微米晶的红外光谱表征 | 第48-49页 |
3.2.3 水热时间对 NaYF_4: Yb~(3+)/Tm~(3+)微米晶形貌的影响 | 第49-51页 |
3.2.4 油酸用量对 NaYF_4: Yb~(3+)/Tm~(3+)晶体形貌的影响 | 第51-53页 |
3.2.5 不同油酸用量合成 NaYF_4: Yb~(3+)/Tm~(3+)晶体生长机理分析 | 第53-54页 |
3.2.6 F-/Ln~(3+)比例对 NaYF_4: Yb~(3+)/Tm~(3+)晶体形貌的影响 | 第54-56页 |
3.2.7 不同 F-/Ln~(3+)比例合成 NaYF_4: Yb~(3+)/Tm~(3+)晶体生长机理分析 | 第56-57页 |
3.2.8 上转换荧光光谱分析 | 第57-6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稀土掺杂 NaYF_4纳米晶的制备、表征和上转换荧光性能的研究 | 第65-81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稀土掺杂 NaYF_4纳米晶的结果与表征 | 第65-70页 |
4.2.1 反应温度对 NaYF_4: Yb~(3+)/Er~(3+)纳米晶的影响 | 第65-68页 |
4.2.2 反应时间对 NaYF_4: Yb~(3+)/Er~(3+)纳米晶的影响 | 第68-69页 |
4.2.3 油酸用量对 NaYF_4: Yb~(3+)/Er~(3+)纳米晶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 NaYF_4: Yb~(3+)/Pr~(3+)纳米晶中增强上转换蓝光的设计 | 第70-76页 |
4.3.1 NaYF_4: Yb~(3+)/Pr~(3+)纳米晶结构及形貌表征 | 第70-72页 |
4.3.2 Yb~(3+)离子对 NaYF_4: Yb~(3+)/Pr~(3+)纳米晶蓝色上转换荧光的调节 | 第72-73页 |
4.3.3 NaYF_4: Yb~(3+)/Pr~(3+)纳米晶蓝色上转换荧光调制的机制 | 第73-76页 |
4.4 NaYF_4: Yb~(3+)/Tm~(3+)@ NaYF_4核壳纳米晶增强上转换荧光 | 第76-78页 |
4.4.1 NaYF_4: Yb~(3+)/Tm~(3+)@ NaYF_4纳米晶结构及形貌表征 | 第76-77页 |
4.4.2 核壳结构 NaYF_4: Yb~(3+)/Tm~(3+)@ NaYF_4增强上转换荧光 | 第77-78页 |
4.5 稀土掺杂 NaYF_4纳米晶在活体多色成像中的应用 | 第78-8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控制合成稀土掺杂 CaF_2@NaLnF_4(Ln=Y,Yb,Gd) 核壳结构纳米晶及其荧光性能的研究 | 第81-105页 |
5.1 引言 | 第81-82页 |
5.2 稀土掺杂 CaF_2@NaYF_4纳米晶的结果与表征 | 第82-85页 |
5.2.1 CaF_2纳米晶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82-83页 |
5.2.2 CaF_2@NaYF_4核壳结构纳米晶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83-85页 |
5.3 CaF_2:Yb~(3+)/Ho~(3+)@NaGdF_4核壳结构增强绿色上转换荧光 | 第85-96页 |
5.3.1 CaF_2晶核与 NaGdF_4壳层的晶体结构 | 第85-86页 |
5.3.2 CaF_2: Yb~(3+)/Ho~(3+)@NaGdF_4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86-88页 |
5.3.3 核壳结构纳米晶与 NaYF_4、NaGdF_4形貌、尺寸对比 | 第88-91页 |
5.3.4 核壳结构纳米晶与 NaYF_4、NaGdF_4荧光对比 | 第91-95页 |
5.3.5 异质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晶在活体成像中的应用 | 第95-96页 |
5.4 外延生长不同壳层调节 CaF_2: Yb~(3+)/Er~(3+)多色荧光 | 第96-103页 |
5.4.1 CaF_2: Er~(3+)/Yb~(3+)表面包覆 NaGd_xY_(1-X)F_4调节多色输出 | 第97-99页 |
5.4.2 CaF_2: Er~(3+)/Yb~(3+)表面包覆 NaYb_xY_(1-X)F_4调节多色输出 | 第99-100页 |
5.4.3 CaF_2: Er~(3+)/Yb~(3+)表面包覆 NaGd_xY_(1-X)F_4调节多色输出 | 第100-101页 |
5.4.4 不同壳层调节 CaF_2: Yb~(3+)/Er~(3+)多色荧光机制 | 第101-10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6章 稀土掺杂 KMnF_3、Na_3ScF_6微晶的制备、表征和上转换荧光性能的研究 | 第105-124页 |
6.1 引言 | 第105-106页 |
6.2 稀土掺杂 KMnF_3微米晶的结果与表征 | 第106-111页 |
6.2.1 KMnF_3微米晶的 XRD 表征 | 第106-107页 |
6.2.2 水与乙醇比例对 KMnF_3: 10Yb~(3+)/2Er~(3+)微米晶形貌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6.2.3 KOH 对 KMnF_3: 10Yb~(3+)/2Er~(3+)微米晶形貌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6.2.4 反应时间对 KMnF_3: 10Yb~(3+)/2Er~(3+)微米晶形貌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6.2.5 水热温度对 KMnF_3: 10Yb~(3+)/2Er~(3+)微米晶形貌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6.3 稀土掺杂 KMnF_3微米晶的上转换荧光性能测试 | 第111-120页 |
6.3.1 稀土掺杂 KMnF_3微米晶的上转换荧光光谱及其光发射机制 | 第111-114页 |
6.3.2 Gd~(3+)离子掺杂 KMnF_3:10Yb~(3+)/2Er~(3+)微晶调节多色荧光输出 | 第114-120页 |
6.4 稀土掺杂 Na_3ScF_6微米晶的结果与表征 | 第120-123页 |
6.4.1 Na_3ScF_6: 1 Er~(3+)/2 Yb~(3+)微米晶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120-121页 |
6.4.2 Na_3ScF_6: 1 Er~(3+)/2 Yb~(3+)微米晶的上转换光谱 | 第121页 |
6.4.3 Na_3ScF_6: 1 Er~(3+)/2 Yb~(3+)微米晶的上转换荧光产生机制 | 第121-12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结论 | 第124页 |
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个人简历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