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6页 |
1.2.1 综采放顶煤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综放开采放顶煤工艺参数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顶煤弱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后安煤矿矿井及采煤工艺概况 | 第18-25页 |
2.1 矿井概况 | 第18-20页 |
2.1.1 矿井简介及其井田位置 | 第18页 |
2.1.2 矿井地质条件 | 第18-19页 |
2.1.3 煤层特征 | 第19-20页 |
2.2 工作面采煤工艺 | 第20-22页 |
2.2.1 采煤方法 | 第20页 |
2.2.2 回采工艺 | 第20-21页 |
2.2.3 工作面主要生产设备 | 第21-22页 |
2.3 工作面顶煤采出率现场观测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综放工作面顶煤采出率低的原因分析 | 第25-47页 |
3.1 煤层赋存条件对采出率的影响 | 第25-32页 |
3.1.1 煤层赋存深度的影响 | 第25-27页 |
3.1.2 煤体强度的影响 | 第27-29页 |
3.1.3 顶煤裂隙分布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4 顶煤厚度的影响 | 第30页 |
3.1.5 煤层夹矸层的影响 | 第30-32页 |
3.2 放顶煤开采工艺对采出率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1 机采高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2 放煤步距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3 放煤方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 综放开采顶煤冒放性FLAC~(3D)数值分析 | 第35-44页 |
3.3.1 FLAC~(3D)简介 | 第35-36页 |
3.3.2 数值模型构建 | 第36-37页 |
3.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7-44页 |
3.4 工作面松动爆破预裂顶煤必要性分析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提高综放工作面顶煤冒放性的深孔松动爆破技术 | 第47-56页 |
4.1 深孔松动爆破机理 | 第47-48页 |
4.2 深孔松动爆破试验参数设计 | 第48-52页 |
4.2.1 炮孔间距 | 第48-49页 |
4.2.2 炮孔排距 | 第49-50页 |
4.2.3 炮眼填塞长度 | 第50页 |
4.2.4 炮孔的布置 | 第50-51页 |
4.2.5 炮孔直径、倾角及长度 | 第51-52页 |
4.2.6 炮孔装药量及装药结构 | 第52页 |
4.2.7 起爆方式 | 第52页 |
4.3 深孔松动爆破工艺流程 | 第52-53页 |
4.4 深孔松动爆破顶煤破碎效果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基于PFC~(2D)的综采放顶煤工艺参数研究及优化 | 第56-68页 |
5.1 PFC~(2D)软件简介 | 第56-58页 |
5.1.1 PFC~(2D)工作原理 | 第57页 |
5.1.2 PFC~(2D)应用领域 | 第57-58页 |
5.2 综采放顶煤步距PFC~(2D)仿真模拟研究 | 第58-64页 |
5.2.1 建立模拟放煤步距的仿真模型 | 第58-60页 |
5.2.2 放煤步距仿真实验方案 | 第60页 |
5.2.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5.3 综采放顶煤方式PFC~(2D)仿真模拟研究 | 第64-67页 |
5.3.1 放煤方式仿真实验方案 | 第64页 |
5.3.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5.4 放顶煤工艺参数优化 | 第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工业试验 | 第68-69页 |
6.1 试验工作面概况 | 第68页 |
6.2 试验方案 | 第68页 |
6.3 试验结果 | 第68-6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9页 |
7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