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污泥的特性、分类 | 第11-13页 |
1.1.1 污泥的特性 | 第11页 |
1.1.2 污泥的分类 | 第11-12页 |
1.1.3 污泥的结构组成 | 第12-13页 |
1.2 活性污泥的产生和结构 | 第13-15页 |
1.2.1 活性污泥的产生 | 第13-14页 |
1.2.2 活性污泥的结构 | 第14-15页 |
1.2 污泥脱水与构成 | 第15页 |
1.3 污泥脱水技术简介 | 第15-18页 |
1.3.1 浓缩处理 | 第16页 |
1.3.2 机械脱水 | 第16-17页 |
1.3.3 干化处理 | 第17-18页 |
1.4 脱水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 第18-20页 |
1.4.1 脱水污泥的处理 | 第18-19页 |
1.4.2 脱水污泥的处置 | 第19-20页 |
1.5 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5.1 基于微生物隐性生长的污泥减量技术 | 第21-22页 |
1.5.2 基于代谢解耦联的污泥减量技术 | 第22-23页 |
1.5.3 基于微型动物捕食作用的污泥减量技术 | 第23页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高铁酸钾的制备与实验方法 | 第25-40页 |
2.1 高铁酸钾的性质 | 第25-27页 |
2.1.1 高铁酸钾的氧化性 | 第25页 |
2.1.2 高铁酸钾的混凝作用 | 第25-26页 |
2.1.3 高铁酸钾的稳定性 | 第26页 |
2.1.4 高铁酸钾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2.2 高铁酸钾的合成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2.2.1 次氯酸盐氧化法 | 第28页 |
2.2.2 电解法 | 第28-29页 |
2.2.3 熔融法 | 第29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3.1 主要试剂及药品 | 第29-30页 |
2.3.2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2.3.3 实验原理及步骤 | 第30-31页 |
2.3.4 产率的测定方法 | 第31页 |
2.3.5 纯度的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2.3.6 表征方法 | 第32页 |
2.4 制备高铁酸钾最佳工艺条件的选定 | 第32-37页 |
2.4.1 反应时间对高铁酸钾产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2 反应温度对高铁酸钾产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3 次氯酸钙用量对高铁酸钾产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4 重结晶的碱度对产率的影响 | 第35-37页 |
2.4.5 重结晶的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 第37页 |
2.5 纯度分析 | 第37-38页 |
2.6 FT-IR分析 | 第38页 |
2.7 结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高铁酸钾应用于污泥减量研究 | 第40-54页 |
3.1 实验内容 | 第40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3.2.1 污泥 | 第40页 |
3.2.2 高铁酸钾 | 第40页 |
3.2.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40-41页 |
3.3 实验方法介绍 | 第41-47页 |
3.3.1 污泥比阻(r)测试方法 | 第41-45页 |
3.3.3 MLSS、MLVSS的测定 | 第45-47页 |
3.3.4 液相可溶性COD的测定方法 | 第47页 |
3.3.5 污泥含水率的测定方法 | 第47页 |
3.4 高铁酸钾调质对污泥比阻的影响 | 第47-48页 |
3.5 高铁酸钾对CST性能的影响 | 第48页 |
3.6 经高铁酸钾调质后污泥的MLSS、MLVSS的变化 | 第48-49页 |
3.7 高铁酸钾调质对活性污泥的SCOD的影响 | 第49-50页 |
3.8 高铁酸钾应用于污泥减量研究 | 第50-53页 |
3.8.1 高铁酸钾调质对污泥脱水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3.8.2 高铁酸钾结合聚丙烯酰胺应用对污泥脱水结果 | 第51-53页 |
3.9 实验讨论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件 | 第60-61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