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2 移动行业的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1.3 课题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2-14页 |
第二章 SYNCML 数据同步技术的研究 | 第14-32页 |
2.1 架构及概念 | 第14-16页 |
2.1.1 SyncML 的架构 | 第14-15页 |
2.1.2 同步的设备角色 | 第15-16页 |
2.1.3 同步的类型 | 第16页 |
2.1.4 MSC 的名称和概念 | 第16页 |
2.2 协议的基础 | 第16-25页 |
2.2.1 日志信息 | 第16-17页 |
2.2.2 同步锚点的语法 | 第17页 |
2.2.3 关于数据项的 ID 匹配 | 第17-19页 |
2.2.4 冲突处理 | 第19页 |
2.2.5 地址 | 第19-20页 |
2.2.6 交换设计的能力 | 第20-21页 |
2.2.7 设备内存管理 | 第21-22页 |
2.2.8 包中多条信息 | 第22页 |
2.2.9 大数据对象的处理 | 第22-23页 |
2.2.10 没有单独初始化的同步 | 第23页 |
2.2.11 忙信号 | 第23-25页 |
2.3 鉴权 | 第25-26页 |
2.3.1 鉴权请求 | 第25页 |
2.3.2 授权 | 第25-26页 |
2.3.3 服务层授权 | 第26页 |
2.3.4 数据库层的授权 | 第26页 |
2.3.5 授权请求 | 第26页 |
2.4 同步初始化 | 第26-28页 |
2.4.1 客户端的初始化请求 | 第26-28页 |
2.5 两方同步 | 第28-31页 |
2.5.1 客户端发送修改给服务器 | 第28-29页 |
2.5.2 服务端发送给客户端的修改 | 第29-30页 |
2.5.3 客户的数据更新状态 | 第30页 |
2.5.4 服务端对映射的应答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关键技术的研究 | 第32-51页 |
3.1 应用状态处理机制 | 第32-36页 |
3.1.1 总体设计 | 第32-33页 |
3.1.2 处理流程 | 第33-35页 |
3.1.3 Appstatus Engine 处理流程 | 第35-36页 |
3.2 电话本同步流程改善 | 第36-41页 |
3.2.1 电话本备份逻辑处理流程 | 第37-39页 |
3.2.2 开机和进入电话本的 UI 流程 | 第39-40页 |
3.2.3 电话本同步流程改善总结 | 第40-41页 |
3.3 SYNCML 1.1.2 和 SYNCML 1.2 的兼容 | 第41-44页 |
3.3.1 SyncML 1.2 (OMA DS 1.2.1)的主要变动 | 第41页 |
3.3.2 SyncML 1.1.2 和 SyncML 1.2 的差异 | 第41-42页 |
3.3.3 兼容 SyncML 1.1.2 和 SyncML 1.2 的方法 | 第42-44页 |
3.4 VCARD 2.1 和 VCARD 3.0 兼容 | 第44-48页 |
3.4.1 vCard 的介绍 | 第44-46页 |
3.4.2 vCard 2.1 和 vCard 3.0 的差异 | 第46页 |
3.4.3 兼容 vCard 2.1 和 vCard 3.0 的方法 | 第46-48页 |
3.5 数据同步安全增强 | 第48-50页 |
3.5.1 通过 URL 增强 | 第48页 |
3.5.2 SAN 安全性的增强 | 第48-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关键技术实施和可行性分析 | 第51-58页 |
4.1 测试环境配置 | 第51-53页 |
4.1.1 手机端的环境配置 | 第51-52页 |
4.1.2 NAB 同步步骤 | 第52-53页 |
4.2 测试结果 | 第53-57页 |
4.2.1 应用状态处理机制 | 第53-54页 |
4.2.2 电话本同步流程改善 | 第54-55页 |
4.2.3 SyncML 1.1.2 和 SyncML 1.2 的兼容 | 第55-56页 |
4.2.4 vCard 2.1 和 vCard 3.0 兼容 | 第56页 |
4.2.5 数据同步安全增强 | 第56-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