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 生殖细胞移植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13-24页 |
1.1 生殖细胞的形成 | 第14-19页 |
1.1.1 生殖细胞起源的模型 | 第14-15页 |
1.1.2 鱼类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胚胎起源的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1.3 鱼类 PGCs 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1.1.4 鱼类 PGCs 的迁移 | 第17页 |
1.1.5 PGCs 的标记和分离 | 第17-19页 |
1.2 鱼类生殖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冷冻保存 | 第19-20页 |
1.2.1 体外培养 | 第19页 |
1.2.2 冷冻保存 | 第19-20页 |
1.3 鱼类生殖细胞移植受体的研究 | 第20-24页 |
1.3.1 用胚胎作为受体移植 PGCs | 第20-21页 |
1.3.2 用刚孵化出膜的幼鱼作为受体移植 PGCs | 第21-23页 |
1.3.3 用成鱼作为受体移植生殖细胞 | 第23-24页 |
2 鱼类超低温冷冻保存精子的研究概况 | 第24-30页 |
2.1 精子冷冻技术的意义 | 第24-25页 |
2.2 冷冻保护剂、稀释液和冷冻方法 | 第25-26页 |
2.3 精子冷冻保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2.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2.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2.4 超低温冷冻保存对精子的损伤的研究 | 第28-30页 |
2.4.1 超低温对精子形态结构的损伤 | 第28页 |
2.4.2 超低温冷冻保存对精子生理活性的损伤 | 第28-30页 |
3 鱼类杂交及多倍体诱导的研究现状 | 第30-34页 |
3.1 多倍体的诱导原理 | 第30-31页 |
3.1.1 三倍体的诱导原理 | 第30页 |
3.1.2 四倍体的诱导原理 | 第30-31页 |
3.2 海水鱼的杂交研究现状 | 第31页 |
3.3 海水鱼多倍体诱导的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3.3.1 海水鱼三倍体的诱导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3.3.2 鱼四倍体的诱导研究进展 | 第32页 |
3.4 杂交三倍体诱导的研究进展 | 第32页 |
3.5 海水鱼多倍体诱导的意义 | 第32-34页 |
3.5.1 海水鱼三倍体诱导的意义 | 第32-33页 |
3.5.2 海水鱼四倍体诱导的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圆斑星鲽精子的冷冻保存 | 第34-44页 |
引言 | 第3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9页 |
1.1 圆斑星鲽亲鱼的培养和精子的采集 | 第34-35页 |
1.2 试剂和药品 | 第35-36页 |
1.3 圆斑星鲽精子的冷冻保存 | 第36-37页 |
1.4 圆斑星鲽冷冻精子的解冻和受精实验 | 第37-38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2 结果 | 第39-41页 |
2.1. 冷冻剂稀释液对圆斑星鲽精子运动率、受精率和人工受精后的孵化率的影响 | 第39页 |
2.2 圆斑星鲽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 1 周激活后的存活时间 | 第39-41页 |
3 讨论 | 第41-44页 |
3.1 圆斑星鲽冷冻精子解冻后的活力 | 第41-42页 |
3.2 冷冻保护剂和稀释液对精子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牙鲆和圆斑星鲽杂交三倍体的诱导 | 第44-60页 |
引言 | 第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1.1 材料 | 第44页 |
1.2 静水压诱导 | 第44-45页 |
1.3 相对孵化率的计算 | 第45页 |
1.4 三倍体率的计算 | 第45-46页 |
1.5 染色体制备 | 第46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2 结果 | 第46-55页 |
2.1 正交实验分析结果 | 第46-48页 |
2.2 静水压压强的确定 | 第48-50页 |
2.3 加压时间的确定 | 第50-52页 |
2.4 受精后处理时刻的确定 | 第52-53页 |
2.5 倍性鉴定 | 第53-55页 |
2.5.1 DNA 的相对含量 | 第53-54页 |
2.5.2 染色体观察结果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60页 |
3.1 异源三倍体的诱导方法和诱导条件 | 第55-57页 |
3.2 三倍体的诱导效果 | 第57-58页 |
3.3 三倍体的不育性及其应用 | 第58-60页 |
第四章 牙鲆和圆斑星鲽杂交四倍体的诱导 | 第60-65页 |
引言 | 第6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0-61页 |
1.1 材料 | 第60页 |
1.2 牙鲆(♀)×圆斑星鲽(♂)受精卵第一次卵裂时间的确定 | 第60-61页 |
1.3 方法 | 第61页 |
1.4 倍性鉴定 | 第61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2.1 受精后第一次卵裂时间的确定 | 第61页 |
2.2 诱导结果 | 第61-62页 |
2.3 染色体观察 | 第62-63页 |
3 讨论 | 第63-65页 |
3.1 诱导四倍体处理时刻的选择 | 第63页 |
3.2 诱导方法和处理条件的选择 | 第63-64页 |
3.3 四倍体孵化率低的原因推测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