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 立题背景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特性及主要作用方式 | 第12-16页 |
·植物修复的特性 | 第12页 |
·植物修复方法 | 第12-14页 |
·超积累植物的筛选现状及方法 | 第14-16页 |
·重金属铅污染对植物的伤害效应 | 第16-17页 |
·铅对植物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 第16-17页 |
·铅对植物的生理伤害 | 第17页 |
·植物对铅的抗性机理 | 第17-20页 |
·抗性的概念 | 第17-18页 |
·抗性的机理 | 第18-20页 |
3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铅富集植物野外种质资源筛选研究 | 第20页 |
·不同浓度铅处理对铅富集植物的生长及铅积累能力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两种生态型铅富集植物对铅的耐性与抗氧化酶的关系 | 第21页 |
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铅锌尾矿区22种植物铅锌的吸收和富集特征研究 | 第22-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采样区域概况 | 第23页 |
·土壤和植物样品的采集 | 第23-24页 |
·样品制备与分析方法 | 第24页 |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土壤Pb、Zn含量特点 | 第24-25页 |
·植物体内Pb、Zn的含量分布特征 | 第25-26页 |
·植物对Pb、Zn的富集、转运特征 | 第26-28页 |
3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尾矿区优势草本植物对铅积累变化特征研究 | 第30-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土壤和植物样品的采集 | 第31-32页 |
·样品制备与分析方法 | 第32页 |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不同植物种类根部铅含量差异 | 第33页 |
·不同植物种类地上部铅含量差异 | 第33-34页 |
·不同植物种类铅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差异 | 第34-35页 |
·不同植物种类铅累积量差异 | 第35页 |
3 讨论 | 第35-40页 |
·不同植物种类对铅的吸收和积累差异 | 第35-38页 |
·铅稳定修复植物的筛选确定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两种生态型华中蹄盖蕨(Athyrium wardii)对铅的积累与耐性 | 第40-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植物材料及相应试验处理 | 第41页 |
·土壤和植物铅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植物叶片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 第42-43页 |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不同铅浓度处理对华中蹄盖蕨生长和铅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不同铅处理对两种生态型华中蹄盖蕨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膜质过氧化产物和质膜透性的变化 | 第45-46页 |
·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46-48页 |
3 讨论 | 第48-51页 |
第五章 综合结论 | 第51-52页 |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