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4-19页 |
(一) 研究缘起和视角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16-17页 |
(四) 研究任务和框架 | 第17-19页 |
一、“先行先试”的法理解析 | 第19-24页 |
(一) “先行先试”的由来及其性质的理论争议 | 第19-21页 |
1、“先行先试”的由来 | 第19-20页 |
2、“先行先试”性质的理论争议 | 第20-21页 |
(二) “先行先试”的性质界定 | 第21-22页 |
(三) “先行先试”的内容解析 | 第22-24页 |
1、“先行先试”的概念 | 第22页 |
2、“先行先试”的基本特征 | 第22-24页 |
二、“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 第24-31页 |
(一) “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的内涵与必要性分析 | 第24-27页 |
1、“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的内涵 | 第24页 |
2、“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27页 |
(二) “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的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1、“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的哲学基础 | 第27页 |
2、“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的社会学基础 | 第27-28页 |
3、“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的法学基础 | 第28-29页 |
(三) “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的实践价值解析 | 第29-31页 |
1、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 | 第29-30页 |
2、利于实现我国转型期从政策到法律和谐过渡的理想效果 | 第30-31页 |
三、“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模式的实证分析 | 第31-40页 |
(一) “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模式的基本现状 | 第31-33页 |
1、在立法层面上,“先行先试”政策制定的基本现状 | 第31页 |
2、在执法层面上,“先行先试”政策实施的基本现状 | 第31-32页 |
3、在司法层面上,“先行先试”政策保障的基本现状 | 第32页 |
4、在守法层面上,“先行先试”政策认同的基本现状 | 第32-33页 |
(二) “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1、立法上的问题 | 第33-35页 |
2、执法上的问题 | 第35-36页 |
3、司法上的问题 | 第36-37页 |
4、守法上的问题 | 第37页 |
(三) “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7-40页 |
1、历史原因 | 第37-38页 |
2、经济原因 | 第38页 |
3、法律原因 | 第38-39页 |
4、社会原因 | 第39-40页 |
四、“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模式的建构 | 第40-48页 |
(一) “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模式建构的理想目标与价值观 | 第40-41页 |
1、“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模式建构的理想目标 | 第40页 |
2、“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模式建构的价值观 | 第40-41页 |
(二) “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模式建构的运行机制与具体实现途径 | 第41-45页 |
1、“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模式建构的运行机制 | 第41-42页 |
2、“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模式建构的具体实现途径 | 第42-45页 |
(三) “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模式建构的可行性分析与风险预测 | 第45-48页 |
1、“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模式建构的可行性分析 | 第45-46页 |
2、“先行先试”政策法治化模式建构的风险预测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参考政策法规 | 第51-55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况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