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化学论文--环境污染化学论文--大气污染化学论文

庐山云雾水的离子组成及来源分析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1章 绪论第14-19页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6页
        1.1.1 国外研究进展第14-16页
        1.1.2 国内研究进展第16页
        1.1.3 存在的问题第16页
    1.2 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第16-18页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1.2.2 研究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第17-18页
    1.3 本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第2章 实验及采样方法第19-31页
    2.1 采样第19-23页
        2.1.1 观测站点第19-20页
        2.1.2 采样仪器第20-21页
        2.1.3 采样时间第21-23页
    2.2 预处理和化学分析方法第23-24页
        2.2.1 PH、EC检测及样品的处理第23页
        2.2.2 化学分析第23-24页
    2.3 数据处理第24-27页
        2.3.1 浓度数据处理第24-25页
        2.3.2 自由酸度计算第25-26页
        2.3.3 云雾液态水含量计算第26页
        2.3.4 相关性分析第26页
        2.3.5 因子分析第26-27页
        2.3.6 后推气流轨迹分析第27页
    2.4 数据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第27-31页
第3章 云雾基本化学特征分析第31-53页
    3.1 庐山云雾水酸度第31-37页
        3.1.1 夏季云雾水pH值分布第31-33页
        3.1.2 春季云雾pH值分布第33-35页
        3.1.3 pH值的变化趋势第35-36页
        3.1.4 庐山云雾水酸度与国内外其他站点比较第36-37页
    3.2 庐山云雾水离子组成第37-53页
        3.2.1 夏季云雾水基本离子分布第37-39页
        3.2.2 春季云雾水基本离子分布第39-40页
        3.2.3 庐山基本离子分布特征第40-42页
        3.2.4 各种离子的含量特征第42-45页
        3.2.5 各种离子间相关性分析第45-47页
        3.2.6 云雾过程中主要离子的浓度变化特征第47-49页
        3.2.7 液态水含量(LWC)对云雾水离子浓度的影响第49-51页
        3.2.8 庐山云雾水的化学组成与全球其他站点比较第51-53页
第4章 云雾水的致酸和中和因子第53-57页
    4.1 云雾水的相对酸度及致酸因子第53-54页
    4.2 云雾水中的中和因子及其贡献第54-55页
    4.3 致酸因子和中和因子的关系第55-57页
第5章 主因子分析第57-62页
    5.1 因子分析检验第57-58页
    5.2 夏季云雾水因子分析第58-60页
    5.3 春季云雾水因子分析第60-61页
    5.4 庐山云雾水中主要离子的来源分析第61-62页
第6章 后退气流轨迹分析第62-70页
    6.1 后退气流轨迹第62-68页
    6.2 气团来向对云雾水污染程度的影响第68-70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3页
    7.1 结论第70-71页
    7.2 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2页
致谢第82-8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静压主轴的椭圆异形孔加工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
下一篇:过渡金属硼酸盐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