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言 | 第10-13页 |
一、周秦:故事乐府孕育期 | 第13-30页 |
(一) 故事乐府的源头 | 第13-23页 |
1. 故事乐府与“雅诗” | 第13-20页 |
2. 故事乐府对“楚辞”的接受 | 第20-23页 |
3. 先秦散文对故事乐府的影响 | 第23页 |
(二) 故事乐府的产生 | 第23-25页 |
(三) 故事乐府的界说与分类 | 第25-27页 |
(四) 故事乐府与叙事乐府、拟古乐府的区别 | 第27-28页 |
(五) 故事乐府与咏史诗 | 第28-29页 |
(六) 故事乐府源流之轨迹 | 第29-30页 |
二、两汉:故事乐府产生期 | 第30-43页 |
(一) 关于汉故事乐府 | 第30-33页 |
(二)《折杨柳行》(汉乐府大曲·相和歌)(五言) | 第33-37页 |
(三) 《梁甫吟》(汉相和歌辞·齐地土风)(五言) | 第37-38页 |
(四) 脱胎于故事乐府的咏史之作:班固歌诗(五言) | 第38-43页 |
三、魏:故事乐府发展期 | 第43-75页 |
(一) 曹操 | 第44-53页 |
1. 《善哉行》(相和歌辞·瑟调曲)(四言) | 第44-48页 |
2. 《短歌行二首》其二(相和歌辞·平调曲)(杂言) | 第48-53页 |
(二) 曹丕 | 第53-60页 |
1. 《煌煌京洛行》(相和歌辞·瑟调曲)(四言) | 第54-58页 |
2. 《折杨柳行》(相和歌辞·瑟调曲)(四言) | 第58-60页 |
(三) 曹植 | 第60-66页 |
1. 《怨歌行》(相和歌辞·楚调曲)(五言) | 第61-63页 |
2. 《精微篇》(舞曲歌辞·鼙舞歌)(五言) | 第63-66页 |
(四)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相和歌辞·瑟调曲)(杂言) | 第66-67页 |
(五) 左延年《秦女休行》(杂曲歌辞)(杂言) | 第67-72页 |
(六)在故事乐府影响下的咏史诗:王粲《咏史诗》(五言) | 第72-75页 |
四、晋:故事乐府盛行期 | 第75-92页 |
(一) 傅玄 | 第77-83页 |
1. 《惟汉行》(五言) | 第77-78页 |
2. 《秋胡行》二首(杂言、五言) | 第78-80页 |
3. 《庞氏有烈妇》(一曰《秦女休行》,杂言) | 第80-83页 |
(二) 陆机《婕妤怨》(一作《班婕妤》,五言) | 第83-86页 |
(三) 石崇《王明君辞》(五言) | 第86-88页 |
(四) 脱离故事乐府而崛起的咏史诗:左思《咏史》(五言) | 第88-92页 |
五、南北朝:故事乐乐府衰变期 | 第92-103页 |
(一) 鲍照《代东武吟》(五言) | 第93-96页 |
(二)温子昇《结袜子》(五言) | 第96-97页 |
(三) 庾信《乌夜啼》(七言) | 第97-100页 |
(四)刘勰、钟嵘论“陈古鉴今” | 第100-103页 |
六、隋:故事乐府徘徊期 | 第103-110页 |
(一) 无名氏《项王歌》(琴曲歌辞)(五言) | 第104-105页 |
(二) 何妥《门有车马客行》(五言) | 第105-106页 |
(三) 柳庄《刘生》(五言) | 第106-107页 |
(四) 薛道衡《王昭君》(五言) | 第107-110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10-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附件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