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0-12页 |
1.2.1 寒冷地区 | 第10-11页 |
1.2.2 大型购物中心 | 第11-12页 |
1.2.3 被动式设计 | 第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6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我国大型购物中心的特点与节能潜力 | 第18-28页 |
2.1 我国大型购物中心的快速发展及其原因 | 第18-22页 |
2.1.1 我国大型购物中心的建设情况 | 第18-20页 |
2.1.2 我国大型购物中心快速发展的原因 | 第20-22页 |
2.2 我国大型购物中心的特点 | 第22-25页 |
2.2.1 我国大型购物中心的区位特征 | 第22页 |
2.2.2 我国大型购物中心的用能特征 | 第22-23页 |
2.2.3 我国大型购物中心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23-24页 |
2.2.4 我国大型购物中心室内热舒适设计的要求 | 第24-25页 |
2.3 我国大型购物中心设计的节能潜力分析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寒冷地区大型购物中心案例研究 | 第28-50页 |
3.1 寒冷地区的气候特征与购物中心设计 | 第28-30页 |
3.1.1 温度特征与购物中心设计 | 第28-29页 |
3.1.2 湿度特征与购物中心设计 | 第29-30页 |
3.1.3 风环境特征与购物中心设计 | 第30页 |
3.2 寒冷地区大型购物中心典型案例解析 | 第30-44页 |
3.2.1 天津恒隆广场 | 第30-33页 |
3.2.2 北京侨福芳草地 | 第33-37页 |
3.2.3 北京通州万达广场 | 第37-40页 |
3.2.4 大连恒隆广场 | 第40-44页 |
3.3 寒冷地区其他大型购物中心调研 | 第44-49页 |
3.4 寒冷地区大型购物中心被动式节能策略的应用分析 | 第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寒冷地区大型购物中心设计中的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72页 |
4.1 寒冷地区大型购物中心总体布局中的能耗影响因素 | 第50-56页 |
4.1.1 业态规划特征及其对能耗的影响 | 第50-53页 |
4.1.2 流线设计特征及其对能耗的影响 | 第53-56页 |
4.2 寒冷地区大型购物中心空间设计中的能耗影响因素 | 第56-62页 |
4.2.1 平面形式特征及其对能耗的影响 | 第56页 |
4.2.2 空间尺度特征及其对能耗的影响 | 第56-58页 |
4.2.3 共享空间特征及其对能耗的影响 | 第58-61页 |
4.2.4 入口空间特征及其对能耗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 寒冷地区大型购物中心细部设计中的能耗影响因素 | 第62-70页 |
4.3.1 屋面细部设计特征及其对能耗的影响 | 第62-67页 |
4.3.2 立面细部设计特征及其对能耗的影响 | 第67-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寒冷地区大型购物中心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 第72-107页 |
5.1 寒冷地区大型购物中心总体布局中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 第72-77页 |
5.1.1 协同前期策划合理配置业态 | 第72-75页 |
5.1.2 流线设计中的节能策略 | 第75-77页 |
5.2 寒冷地区大型购物中心空间设计中的被动式节能策略 | 第77-94页 |
5.2.1 平面形态的节能设计策略 | 第77页 |
5.2.2 建筑“内区”优化设计策略 | 第77-83页 |
5.2.3 功能布局中的“热缓冲”设计策略 | 第83-85页 |
5.2.4 共享空间的被动式设计策略 | 第85-91页 |
5.2.5 入口空间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 第91-94页 |
5.3 寒冷地区大型购物中心细部设计中的被动式节能策略 | 第94-105页 |
5.3.1 屋面细部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 第94-101页 |
5.3.2 立面细部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 第101-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07-108页 |
6.1 结语 | 第10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