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屈从与反抗:莉丝·沃格尔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观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序言第7-12页
    (一) 选题的意义第7-8页
        1. 理论意义第7-8页
        2. 现实意义第8页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8-10页
    (三) 本文研究方法第10页
    (四) 本文论述框架第10-12页
一、沃格尔思想形成的背景第12-20页
    (一) 沃格尔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第12-15页
        1. 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浪潮第12-13页
        2. 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浪潮第13-14页
        3. 第三次女权主义运动浪潮第14-15页
    (二) 沃格尔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第15-20页
        1. 马克思关于女性解放的理论第15-17页
        2. 恩格斯关于女性解放的理论第17-18页
        3. 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女性解放思想第18-20页
二、沃格尔思想的主要内涵第20-31页
    (一) 关于女性受压迫根源的分析第20-26页
        1. 超越“二元制观点”思想第20-21页
        2. 劳动再生产理论第21-23页
        3. 女性受桎梏的物质基础第23-24页
        4. 重构社会再生产理论第24-26页
    (二) 关于女性解放途径的探讨第26-29页
        1. 家务劳动的社会化第26-27页
        2. 争取女性平等权利第27-28页
        3. 废除个体社会单位第28-29页
    (三)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女性观的评价第29-31页
三、沃格尔思想的贡献与局限第31-34页
    (一) 沃格尔的理论贡献第31-32页
        1. 深化了关于生育在社会再生产中价值的观点第31页
        2. 拓展了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广度和深度第31-32页
        3. 重构了以女性文化为基础新的社会价值观第32页
    (二) 沃格尔的理论局限第32-34页
        1. 开出的部分药方脱离实践并降低理论说服力第32页
        2. 未能正确阐述意识形态和女性解放的关联第32-33页
        3. 矫枉过正地轻视或贬低了男性的社会作用第33-34页
结语: 沃格尔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第34-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致谢第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研究(1919~1927)
下一篇:圣王、功臣与力士—都江堰诸神庙的神话及其历史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