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国家补偿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8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4 本文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2. 环境污染国家补偿概述 | 第11-16页 |
2.1 国家补偿 | 第11页 |
2.1.1 国家补偿的概念 | 第11页 |
2.1.2 国家补偿的功能 | 第11页 |
2.2 环境污染国家补偿 | 第11-13页 |
2.2.1 环境污染 | 第11-12页 |
2.2.2 环境污染国家补偿 | 第12-13页 |
2.3 环境污染国家补偿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3-16页 |
2.3.1 与环境污染国家赔偿的区别 | 第13-14页 |
2.3.2 与相关环境补偿制度的区别 | 第14-15页 |
2.3.3 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救助的区别 | 第15-16页 |
3. 环境污染国家补偿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6-23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3.1.1 社会保险说 | 第16页 |
3.1.2 国家责任说 | 第16-17页 |
3.1.3 社会福利说 | 第17-18页 |
3.2 必要性 | 第18-21页 |
3.2.1 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 第18页 |
3.2.2 弥补污染受害人权利救济制度的不足 | 第18-21页 |
3.3 可行性 | 第21-23页 |
3.3.1 国家补偿制度有其理论依椐 | 第21页 |
3.3.2 国家补偿制度有其实践基础 | 第21-22页 |
3.3.3 国家补偿有一定的资金基础 | 第22-23页 |
4. 国外环境污染国家补偿相关制度 | 第23-26页 |
4.1 日本公害补偿制度 | 第23-24页 |
4.1.1 概述 | 第23页 |
4.1.2 对我国的启示 | 第23-24页 |
4.2 美国超级基金制度 | 第24-26页 |
4.2.1 概述 | 第24-25页 |
4.2.2 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26页 |
5. 我国现行环境污染国家补偿制度分析 | 第26-31页 |
5.1 相关补偿制度的尝试 | 第26-27页 |
5.1.1 食品安全国家补偿制度 | 第26页 |
5.1.2 野生动物侵权补偿制度 | 第26-27页 |
5.2 环境污染国家补偿实例 | 第27-28页 |
5.3 我国环境污染国家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5.3.1 补偿条件不明确 | 第28页 |
5.3.2 补偿范围模糊 | 第28页 |
5.3.3 补偿标准不明确 | 第28-29页 |
5.3.4 补偿程序规定零散 | 第29页 |
5.3.5 补偿资金存在问题 | 第29页 |
5.3.6 补偿救济制度的缺失 | 第29页 |
5.3.7 补偿监督规定空白 | 第29-30页 |
5.3.8 追偿制度的缺失 | 第30-31页 |
6. 我国环境污染国家补偿制度的建立 | 第31-37页 |
6.1 明确补偿的成立要件 | 第31-32页 |
6.1.1 受害人遭受环境损害 | 第31页 |
6.1.2 国家没有过错 | 第31页 |
6.1.3 受害人没有获得救济 | 第31-32页 |
6.2 确定补偿范围 | 第32页 |
6.3 明确补偿标准 | 第32页 |
6.4 规范补偿程序 | 第32-35页 |
6.4.1 申请 | 第32-33页 |
6.4.2 审查 | 第33页 |
6.4.3 决定 | 第33页 |
6.4.4 补偿资金的支付 | 第33-35页 |
6.4.5 不服决定的救济 | 第35页 |
6.5 监督机制 | 第35-36页 |
6.5.1 专门机构的监督 | 第35-36页 |
6.5.2 媒体的监督 | 第36页 |
6.5.3 司法机关的监督 | 第36页 |
6.5.4 信息公开制度 | 第36页 |
6.6 国家追偿权 | 第36-37页 |
7.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